據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第23屆科學年會(AACE2014)上的一項最新壁報研究,那些甲狀腺激素水平正常但持續出現“甲狀腺疾病癥狀”的肥胖患者可能存在下丘腦功能障礙。
Saad Sakkal博士及其同事進行的這項單中心研究對50例患者的甲狀腺癥狀進行評估,發現有68%的患者存在4個以上的下丘腦性肥胖癥癥狀,如疲勞、體溫失調、體重改變,睡眠的改變,疼痛和情緒障礙。
Sakkal博士指出,每個內分泌醫生都接診過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正常或較低、伴有“甲狀腺疾病癥狀”的患者。很多人認為是患者自身的體重變化引起了甲狀腺疾病,但這些超重的患者即使在接受足量激素替代治療后仍繼續出現這些甲狀腺癥狀,體重也未得到改善。這類患者極有可能存在下丘腦功能障礙。然而,目前尚無有關甲狀腺疾病患者中下丘腦性肥胖病癥患病率的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Sakkal及其同事對存在3個不同系統癥狀的患者“可能”診斷為下丘腦功能障礙;對存在4個以上癥狀的患者,則可“肯定”診斷為下丘腦功能障礙。
76%的病例為女性,且年齡為18-68歲。72%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正常。
下丘腦性肥胖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
疲勞(76%)
溫度調節異常(68%)
體重變化(88%)
睡眠變化(70%)
疼痛(72%)
心境障礙(80%)
**問題(38%)
交感或副交感癥狀(64%)
研究人員發現,有68%的患者存在按壓引起疼痛的觸發點,這是體格檢查的重要線索。 總體而言,2/3以上的患者(68%)被確診為明確的下丘腦功能障礙,22%的患者可能存在下丘腦功能障礙。
以往有些臨床醫生將這類患者診斷為裝病、邊緣型人格障礙、腎上腺衰竭或未知疾病,這些診斷幾乎都可以通過下丘腦功能障礙得到解釋。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下丘腦性肥胖癥是臨床上一種容易診斷的疾病,也是甲狀腺功能檢查正常但仍有甲狀腺癥狀患者的最常見疾病,對這類患者,應在應激/獎勵/行為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下丘腦功能紊亂的針對性治療,以及影響飽足/饑餓感和體重/代謝雙重丘腦核途徑的雙重藥物治療。
如何治療?
在另一項壁報研究中,Sakkal博士及其同事報告了下丘腦性肥胖病癥的具體治療方案。
這項研究評估了108例患者,對確診患者的治療方案包括日常鍛煉、地中海飲食,以及焦慮、抑郁或強迫癥(OCD)的藥物治療。
依次使用的治療藥物有氟西汀/安體舒通、托吡酯/芬特明、丁螺環酮(治療焦慮)、曲唑酮(治療睡眠問題或纖維肌痛)、氟西汀或安非他酮(治療強迫癥)、睪丸激素(治療性腺功能低下癥)、以及溴隱亭(治療高泌乳素血癥)。
治療12周后,確診患者的體重平均下降13磅。
研究人員寫道,由于多數臨床肥胖的根源是下丘腦,在減輕體重的同時還需對許多其他癥狀、病因進行治療。焦慮、抑郁、強迫行為、睡眠障礙與纖維肌痛等癥狀帶來的行為模式常導致肥胖,采用體重中性的藥物治療可能會更直觀,但鮮少有人報道。
他們呼吁進行各種治療方案的大規模療效研究,以便為將來制定實踐指南提供依據。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