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旨在提高中國縣級醫院對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治能力的“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路徑研究”(CPACS)今天(28日)在北京宣告正式啟動。
由國家衛計委醫政司、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和中國喬治健康研究所聯合進行的該項研究,將采取目前國際衛生巾濟領域最為嚴格的統計方法,開展成本和效益分析,為探索降低患者醫療費用成本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方案確定,將根據不同經濟發展形式和地域分布特點,在河北、遼寧、江蘇、河南等15省的96家縣級醫療機構進行實施。
該項目技術總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潤霖稱,是項研究對提高遠離大城市、醫療條件受限的縣級醫院醫護人員能力,規范其診療行為,增強急重患者救治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不僅符合醫改“強基層”的戰略決策,更可使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老百姓獲益。
國家衛計委醫政司官員焦雅輝認為,臨床路徑的推廣與應用在國際上已取得一定經驗,該部2009年啟動臨床路徑管理試點,目的就在于借鑒國際做法,推動各級各類醫院的醫療水平和管理的進步,讓更多生命得以挽救、病痛得以康復,使醫院成為老百姓信得過的醫院。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急性心肌缺血的總稱,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心絞痛等。該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