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在臨床上很常見,且有較高的發病率。國外一些資料表明,約有40%~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壓,其發病率與病程有關,病程愈長,發病率越高。這類病人非常容易發生心腦血管并發癥及腎臟和視網膜病變。在有效地控制糖代謝紊亂的同時,合理使用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對延緩和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極為重要。本文綜合文獻并根據臨床經驗總結糖尿病合并高血壓降壓藥物選擇的體會。
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者選擇降壓藥物目前公認的是應選用中長效控(緩)釋劑。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如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如氯沙坦、厄貝沙坦等)為首選。這類藥物不僅能降低血壓,還有保護腎功能、逆轉腎損害的作用。
鈣拮抗劑(CCB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對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腎臟功能有保護作用,尤其是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合用時能使血壓得到理想的控制,同時它對血糖、血脂的代謝都沒有不良影響,因此適合于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
α1受體阻滯劑對血糖無不良影響,又能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很適合于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
小劑量氫氯噻嗪對血糖、血脂代謝無明顯影響,因此也適合于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較大劑量利尿劑和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易導致血糖、血脂代謝紊亂,因此不宜作為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的一線藥物。
一般來說,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往往很難用一種降壓藥物控制到理想水平,因而臨床上常聯合用藥治療。聯合用藥在增強降壓療效的同時,通過降低用藥劑量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更由于兩藥互補的作用機制,使各自的不良反應得到抵消。在臨床上最常用ACEI/ARB+CCB。ACEI/ARB+CCB兩者聯合應用更有利于改善內皮功能,減少內皮素-1(ET-1)的合成與分泌,抑制血管收縮,而且能發揮較強的抗動脈硬化作用。ACEI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合用時有利于控制血糖,降低蛋白尿,更有利于保護腎功能。ACEI有擴張靜脈的作用,從而抵消CCB擴張動脈引起血液回流受阻的副作用,減輕踝部水腫,在控制達標的同時,兼顧靶器官保護和對抗并發癥的益處。兩者聯合應用降壓效果好,副作用小,病人治療依從性好。ACEI和ARB根據臨床需要可以互換。年輕的男性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性常較高,心律常常較快,因而常選用ACEI/ARB/CCB+β受體阻滯劑,這樣不僅能有效的控制血壓,而且能將較快的心律降下來。ACEI/ARB/CCB+小劑量利尿劑尤其適合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加用利尿劑后效果尤佳。一般來說,利尿劑首選吲噠帕胺,吲噠帕胺與氫氯噻嗪相比,前者對血糖、血脂代謝的影響相對要小。對于伴有高尿酸或伴低血鉀的患者則不宜選擇利尿劑。應盡量避免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對于難治性高血壓可選用3~6種藥物聯合治療,按ACEI/ARB+CCB+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ARB/ACEI+α1受體阻滯劑順序替加,一般來說都能取得良好療效,如降壓效果仍不好,應進一步排除其他繼發性高血壓可能。
糖尿病并高血壓患者常常伴有血脂異常,因而要加強血脂異常的管理和治療,以期將血脂控制在較為理想的范圍。
糖尿病并高血壓患者要強調個體化治療的原則,醫生要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盡早控制患者血壓使其達到理想水平;糖尿病患者也應提高自身血壓的知曉率,及時發現自身問題;一旦開始降壓治療,應按照醫囑堅持服藥,不要因為癥狀緩解或無明顯癥狀就自行減量或停藥;同時應控制飲食,減少每日總熱量的攝入量,減輕體重,糾正肥胖,低鹽飲食,進行適當體力活動等非藥物治療。在臨床治療中,醫生和糖尿病患者都應該對血壓控制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加強醫患之間的配合,共同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目標范圍。通過醫患共同努力,有效控制血壓,改善預后,降低致殘率、病死率。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