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下陷”理論是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張錫純的特色理論之一,其對近代一百多年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現在筆者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大氣即胸中之氣
“大氣”知名,首見于《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篇云:“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大氣之舉也。”這里的“大氣”指的是自然界的外氣;《靈樞·五味》篇云:“其大氣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這里的“大氣”指的是人身之氣;《靈樞·邪客》篇云:“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金匱要略》亦云:“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而至清代喻昌《醫門法律》則指出“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行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張錫純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指出大氣即胸中之氣,亦即《內經》所言之“宗氣”。
張錫純在《大氣詮》中有述:“元氣藏于臍下,為先天生命之根底,道家所謂祖氣:大氣積于胸中,為后天全身之楨干,《內經》所謂宗氣。祖為一身之遠命脈,宗為一身之近命脈,命脈雖有遠近,其關于人身之緊要相同。”明確指出,無論是元氣還是大氣,均對于人體有重要作用。張錫純還取象比類云:“有如樹上之果,元氣乃樹之根也,大氣乃其樹之果也。根之關于果者至重,身之關于果者亦非輕也。”
張錫純還提出“至胸中之氣,獨名為大氣者,誠以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機”。按胸中大氣,一名宗氣,《內經》謂其積于胸中,以貫心脈,而行呼吸。蓋心肺均在膈上,原在大氣包舉之內,所以心血之循環,肺氣之呼吸,均由大氣所主,斡旋全身,統攝三焦。大氣不但為后天諸氣之綱領,亦為全身血脈之紀綱。
大氣下陷證與升陷湯
對于大氣下陷證,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上歸納如下: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又似乎喘,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
由此而觀,大氣下陷之“喘”似喘,而又與之有別,普通之喘有喘而肩動之征,而大氣下陷者,雖至呼吸有聲,必不肩動。二者的根本在于呼氣難與吸氣難之異,另喘者之脈多數或有浮滑之象。
兼證之“寒熱往來”與少陽病小柴胡湯證病機不同,此因“其初陷之時,陽氣郁而不暢則寒,既陷之后,氣蓄而欲宣則作熱,適陽氣蓄極而通,仍復些些上達,則又微汗而熱解。”
另“咽干作渴”其為“津液不能隨氣上潮也”,并非傳統的陰虛、火熱或濕熱等。
大氣下陷證的臨床表現復雜,“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兼證繁多,其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氣病門》中見到的就有小便不禁、身冷、消食、疝氣等,雖表現各異,但其原因相同,均是大氣失其位而下陷,無其所司,是以失其保護,斡旋無功。
宗而其癥冗雜,所以大氣下陷的脈象成為其辨證之關鍵,即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脈細如絲等。
依據此證,張錫純創制一方名升陷湯。
生黃芪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升麻一錢。
氣分虛極下陷者,酌加人參數錢,或再加山茱萸去凈核數錢,以收斂氣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復陷更加。若大氣下陷過甚,至少腹下墜,或更作疼者,宜將升麻改用錢半,或倍作兩錢。
方中黃芪為君,取其既善補氣又善升氣之性,唯其性熱,稍以知母涼潤之;柴胡為少陽引經藥,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為之向導也。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