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美國研究人員2月22日說,他們首次找到分子層面的證據,證明心律失常與人體“生物鐘”、即生理節律相關。
這些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提及心室心律失常與人體生理節律的關系。一般而言,在一天24小時內,人體內的生物進程會伴隨事件變化。
研究人員把蛋白質“Klf15”定為關注焦點。先前一些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蛋白質是生理節奏的“控制器”。另外,一些遭受心臟病襲擊的患者體內缺乏這種蛋白質。研究人員借助基因技術,“制造”出體內缺乏“Klf15”或含有過量“Klf15”的實驗鼠,以判斷這種蛋白質與心臟病的關系。
實驗結果顯示,兩種實驗鼠出現心律失常的風險均高于普通實驗鼠。
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貝勒醫學院學者贊德·韋倫斯告訴法新社記者:“這是在分子機制層面發現的第一個例子,證明生理節律的變化與心律失常相關。”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