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院Louis R. Caplan教授
20年以前,NINDS研究顯示急性卒中患者靜脈注射(IV) t-PA非常有效,而且治療時,醫師僅需要一次CT掃描結果和由時間及共患病組成的核對清單即可確定患者是否采用IV t-PA治療。后來研究顯示,即使是未接受過大量神經病學培訓或無經驗的人也可決定是否使用t-PA治療。IV t-PA在這類卒中初級中心的應用曾經被認為是安全的,甚至在發生假性卒中的情況下IV t-PA治療亦是可行的。
最新一期神經病學綜述所討論的IST-3研究進一步補充了IV t-PA治療的相關信息。這些研究主要在歐洲和亞洲進行,研究方案采用簡單的CT掃描技術。研究發現,即使CT掃描有陳舊梗死、新發梗死的表現和高密度血管征象時,IV t-PA的應用也是安全的。盡管有此類CT表現的患者比無此類CT表現的患者采用V t-PA治療后確實更容易發生出血。對IV t-PA治療后能繼續自理的患者進行研究發現,盡管t-PA對陳舊梗死和新發梗死的患者有一些益處,但其預后仍比無病灶者要差。
在過去10年內,對接受血管影像學檢查的患者進行研究顯示,IV t-PA能使顱內動脈閉塞患者的預后改善30%。在過去一年,很多治療試驗顯示,即使在使用了IV t-PA的情況下,動脈內介入(如血塊收縮或動脈內溶栓)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這些試驗與上述的僅有CT掃描的研究不同,需要更多的技術和更多的神經病學或卒中培訓及更多的專業知識。患者通過腦部和血管的CT或MRI成像確定是否有顱內動脈閉塞并判斷閉塞部位和程度、是否已發生梗死及梗死灶的數量、是否存在可能的側枝循環及其程度。這些試驗主要是在全球學術性醫學中心進行,這些中心掌握了該試驗所需的技術以及擁有接受過高級別培訓并在護理卒中患者方面有豐富經驗的醫師。
目前處理急性卒中的醫療場所有兩種:一種是僅有CT掃描的初級中心,其診治特點是只需核對清單而不需要高級別的卒中培訓及相關的經驗;另一種是學術性醫學中心,需要高級的技術評價及高水平診療能力。我們沒法確定這二者會如何改變。僅進行CT掃描的初級中心會不會通過遠程醫療或快速轉院[如靜脈內溶栓[d**]—患者轉院[ship])?或是很多初級中心是否會與高水平中心聯合?是否會成立很多高水平中心?國家和社區是否會強制要求將卒中患者送至高水平中心?如果這樣的話,這些中心又能否應付就診量的大幅增長?請大家對此保持關注,一起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