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GastrointestinalCancerSymposium(簡稱ASCO-GI)于2014年1月16-18日在美國舊金山順利召開,來自世界各地近3000位胃腸腫瘤專家集聚一堂,圍繞消化道腫瘤領域熱點話題展開討論。現就食管癌和胃癌領域研究進展總結如下:
食管癌
食管癌是美國疾病發病率仍然持續上升的三大癌癥之一。患者的預后不佳,但是新的技術和治療方**在改變這一點。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CharlesLightdale醫生在他的專題講座(食管癌內鏡檢查的進展)中說的一樣,內鏡改變了食管癌的診療現狀,不僅使食管癌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也是食管癌分期和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現在,內鏡下食管癌手術切除作為肉眼可見的、尚未侵犯淋巴血管的食管癌的一種標準的治療手段,使門診手術達到切除后顯微鏡下無殘留(R0)成為可能。
在淺表食管癌的分期和治療的一個討論中,來自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的ChuanlianChu博士公布了一個前瞻-回顧性分析的新發現。該分析顯示,對于食管黏膜內腺癌的內鏡下黏膜切除,不論是分塊切除還是整體切除,其預后都是相似的(摘要1)。在138位患者中的197個T1a期腫瘤進行的比較研究顯示,分塊切除和整體切除的完全緩解率分別為93.6%和92.1%,二者的結果幾乎相同(p=0.8)。分塊切除和整體切除的局部復發率分別為6.4%和7.9%,也幾乎一致(p=0.7)。此外,二者的總生存期(危害比[HR]1.0,95%CI[0.43-2.26];p=0.08)、無病生存期(HR1.0,95%CI[0.35-2.99];p=0.60)也幾乎相同。分塊切除和整體切除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4%和1.5%,出血的發生率分別為2.4%和0%,這些結果也是相似的。這一信息在美國意義較大,在美國,內鏡切除粘膜上的較大腫瘤還未成為標準術式。
胃癌
在討論中胃癌當然未被忽視。專家們強調,臨床醫生應該注意預防、仔細診斷、更好地治療胃癌。記錄如下:
※劍橋大學胃腸病學專家DavidY.Graham醫生預測,如果全世界合作根除幽門螺桿菌,在他有生之年,就能夠見到胃癌被根除。有些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很高,例如日本,已經開始應用進行一級預防(消滅幽門螺桿菌)和二級預防(高危患者的內鏡檢查監測)來消滅胃癌。Graham醫生認為,全世界都應該效仿這一做法。
※經歷早期胃癌內鏡切除的1523位韓國患者的長期隨訪結果表明,術后至少5年內都應該應用CT掃描+內鏡檢查監測復發(摘要2)。這些推薦適用于傳統內鏡黏膜切除和內鏡黏膜下層擴大切除的患者。
※美國胃癌協助組的研究發現顯示,在參與研究的850位患者中,胃腺癌切除術后30天內的并發癥的出現非常普遍,發生率為40%(摘要5)。更重要的是,術后并發癥是總生存期縮短的***預測因素。多變量分析發現,未出現并發癥的患者的總生存期為45個月,出現并發癥的患者的總生存期為25個月(HR1.6,95%CI[1.1-2.4];p=0.004)。這可能是由發生并發癥的患者接受輔助治療率較低所致。(發生并發癥的患者接受輔助治療率為48%,未發生并發癥的患者接受輔助治療率為60%;p=0.001)。同樣的,減少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可能會改善患者的近期和遠期預后。
※這一全球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NBOW試驗中,納入665位晚期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患者,這些患者在應用鉑類/氟嘧啶聯合方案的一線治療后疾病發生進展。這一試驗顯示紫杉醇治療方案中增加ramucirumab能夠明顯延長總生存期(主要評價項目),使生存期的中位數由原來的7.36個月增加到9.63個月(HR0.807,95%CI[0.678-0.962];p=0.0169;摘要LBA7)。現在,**NBOW試驗是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ramucirumab治療方案的III期試驗的代表,支持在二線治療方案中應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拮抗劑。
相關閱讀:
2014ASCO GI:結直腸癌看點解析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詳細]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擴展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