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再傳好消息,該院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主任張學敏科研團隊在腫瘤生長和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發現了腫瘤細胞周期調控的關鍵因子和新機制,為腫瘤靶向治療研究提供了新的靶標分子。
眾所周知,癌癥作為一類惡性腫瘤,是由人體內正常細胞演變而來的。癌細胞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脫離人體的正常束縛和調控后,會無止境地增生。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后迅速導致人體臟器功能嚴重受損,直至死亡。當今社會,可謂人人談癌色變。據了解,美國癌癥患者數量占人口比例近年來急劇增長到了1/ 20。2007年,大約1170萬美國人患有癌癥。2011年最新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癌癥死亡人數約占全球1/4,并且發病率逐年呈年輕化趨勢。癌癥愈演愈烈,危害越來越大,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全球科學家還沒有拿出對付癌癥的根本辦法,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療癌癥早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因此,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關乎人類健康,取得任何重要突破,意義都非常重大。
在大量實驗與臨床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細胞周期調控紊亂是腫瘤的特征之一,并提示腫瘤的發生可能是周期調控異常的結果。細胞周期調控機制是在相關基因的精密調控下,根據一定的規則和節奏運行,并決定細胞的生長、分裂和死亡。目前,針對細胞周期的抗腫瘤藥物,例如秋水仙素和紫杉醇等,均缺乏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存在毒副作用大和容易產生耐藥等缺點,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困難。因此,發現腫瘤細胞特異的細胞周期調控因子是發展新一代特異性抗腫瘤藥物的新途徑,也將為腫瘤分子靶向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標。
張學敏研究員等課題組通過對大量臨床腫瘤標本的免疫組化分析,發現CUEDC2在多種腫瘤組織中高表達,并能引起細胞非整倍體染色體的產生,最終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性。此項研究源于一個十分偶然的發現,以兩條帶形式存在的CUEDC2蛋白質在有絲分裂期呈現出完全上移的蛋白質條帶,進一步研究證明,CUEDC2蛋白質在有絲分裂期發生了CDK1激酶催化的磷酸化,進而促進紡錘體檢查點的及時關閉和APC/C泛素化E3酶的有效激活,啟動有絲分裂進入后期。
該項研究還深入揭示了CUEDC2蛋白質通過促進紡錘體檢查點蛋白質復合物Mad2與APC/C復合物的解離,釋放APC/C的酶活性,闡明了紡錘體檢查點適時關閉的全新機制。此外,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大量不同腫瘤中都異常高表達的CUEDC2蛋白質,導致了紡錘體檢查點的過早關閉和APC/C的提前激活,從而造成多倍體等基因組不穩定性發生和腫瘤形成。CUEDC2蛋白質的這種生物學功能使得它可能成為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一個理想新靶標,并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高效、特異及低毒的抗腫瘤藥物。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