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黃疸型肝炎多由于正氣不足,濕濁邪毒承虛而入,加之飲食失調,以致濕郁熱蒸,肝失疏泄而發病。本病臨床表現復雜,一般從肝脾著手進行辨證施治。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多由濕熱困郁,肝失疏泄,脾胃失調,治療當以清利疏泄,調理脾胃為基本法則。方藥組成為:柴胡9克,麥芽15克,山梔9克,佛甲草15克,大青葉12克,炒白術9克,云苓15克。
方中柴胡、麥芽疏肝和胃;白術、茯苓健脾利濕;山梔、佛甲草、大青葉不僅能清熱且能抗病毒,還能降低血清膽紅素,無黃疸型肝炎無黃疸癥狀,然其血清膽紅素一般均高于正常范圍。本方藥少兒精,與病因病機及臨床癥狀針對性較強,治療無黃疸型肝炎較為合拍,結合具體情況再行靈活加減,療效著著。
若肝郁氣滯,橫逆犯胃,癥見脘脅脹痛,納差,噯氣者,可去白術,加綠萼梅9克、八月札9克、神曲9克,以疏肝解郁,行氣和胃。若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而致肝區持續疼痛,宜加香附9克、玄胡9克、郁金9克以結郁行氣;若肝氣乘脾,脾失健運而癥見腹脹便溏,宜加山藥12克、廣木香9克以健脾和中;若熱蘊中焦,腑氣不暢,大便秘結者則加生大黃6克以清瀉腸熱;若夾油滯,腹部隱痛,大便不爽者,宜加花檳榔10克、生山楂10克以消積導滯。
《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闭f明肝病最易影響脾胃,而致肝胃不和與肝脾不和,因此治療本病應重在調理脾胃。本病癥狀雖無黃疸出現,然血清膽紅素高于正常,故在治療時仍須酌加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之品。
曾治黃某女性患者,早期因頭昏納差,身倦乏力半月,先后在數家醫院門診求治,診斷不明。后因右肋下疼痛漸劇,肝功能檢查、肝臟超聲檢查提示肝炎肝損害,谷丙轉氨酶顯著增高,西醫診斷為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轉求中藥治療。治以疏泄清理,健脾和胃,擬方為:柴胡9克,郁金9克,佛甲草15克,麥芽15克,雞內金9克,白術9克,云苓15克,大青葉12克,玄胡9克。本方加減連服15劑,癥狀消除,肝功能、、肝臟超聲復查明顯好轉,仍按原方加減再進,擬方為:柴胡9克,佛甲草12克,麥芽15克,白術9克,云苓15克,龍膽草3克,五味子6克。此方加減連服18劑,肝功能、肝臟超聲復查恢復正常。
筆者運用上述基本方加減治療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效果明顯,但服藥均約30劑左右,療程較長。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