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80歲,頸部前方出現緩慢增大的腫塊40年?;颊邿o頸部壓迫癥狀、無創傷病史、無細針穿刺活檢史、也無其它頸部疾病治療史。患者否認甲狀腺疾病家族病史。體檢結果為巨大的(大小50 cm)、無痛性甲狀腺腫(圖1,A、B)。血清TSH(1.97 mIU/L;正常范圍0.4–4.0)與游離T4(18.0 pmol/L;正常范圍10.3–24.5)水平均為正常,未測得抗甲狀腺抗體。計算機斷層掃描(圖1C)顯示巨大實質腫塊(16×16×17 cm),甲狀腺左葉可見多個周圍性鈣化灶,氣管與頸部結構向右側偏移。甲狀腺右葉、以及周圍淋巴結未見異常。經細針穿刺進行了細胞學檢查,但由于穿刺過程僅獲得了血液,故無法進行診斷。經過左甲狀腺切除術,切除了大小為22×21×17 cm的腫塊,其包膜完整,重2800 g(圖1D)。經組織學檢查,患者被診斷為海綿狀血管瘤?;颊咝g后無并發癥,且術后3年無癥狀復發。
在所有甲狀腺結節性疾病中,血管瘤十分罕見,且在術前通常會被漏診。在多數患者中,甲狀腺血管瘤常繼發于創傷或細針穿刺活檢,通常認為在此情況下,血管瘤是由血腫器官的血管增生反應所引起(1)。原發性甲狀腺血管瘤十分罕見,且常由血管母細胞分化為血竇過程異常所致(2)。在甲狀腺部位,血管瘤為低回聲區,且無特異性改變。即使對于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而言,本病的診斷也十分困難。若病變部位出現粗糙的鈣化表現,則該病變為血管瘤的可能性極大。磁共振、單光子血管成像、以及紅細胞掃描等技術特異性較高,并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在目前已被報導的病例中,多數診斷都是依靠對手術標本的病理學檢查而獲得的。根據文獻報導,目前僅有9名原發性甲狀腺血管瘤患者。此類患者以男性為主,其診斷年齡與臨床特征各不相同(表1)。在所有此類病例報導中,該患者的血管瘤體積應屬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