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測的次數越多,越有利于醫生把握病情。”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這句話可能會造成兩種情況:聽話的人會忍著疼痛揪心地扎自己,不斷地催眠自己“這是為了病情好”;稍微叛逆的人會想“我平時沒測也沒覺得有啥啊”。最終,不管病情好不好,至少整個人都會覺得不好了。
我 為了工作需要,也經常扎自己的手指。曾經有某家血糖儀企業推出了世界最細的針頭,在北京開新聞發布會,請記者上去體驗,無奈媒體席大多是花枝招展的美女, 于是我就沖上去了,到現在百度上還能搜到我這張靚照。說這些的目的,我是想告訴大家,我以一個經常扎手指的親身經歷很負責任地說:盡管針頭很細,盡管疼痛 感很輕,但畢竟它是有創的,它是會造成疼痛的,而且有些針頭扎得還很疼。
所以,我覺得開頭這句話雖然說得沒錯,但是應該考慮到糖友的手指畢竟是肉長的,而且控制糖尿病,首先得考慮到人的因素。所以強調監測次數越多越好的要么是醫生,要么是血糖儀企業,要么是糖友家屬,反正不會是扎自己手指的患者。因為扎過手指的都知道痛,都不會強調多測。
但也不能說少測就好。那怎么辦呢?我們得奉行糖尿病治療的個體化,這不僅僅是針對用藥,飲食、運動、血糖監測、患者教育都需要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來制定個體化的方案。因此,根據患者的降糖方案、血糖控制情況等方面的差異,自我血糖監測頻率也會有不同。
比如,新診糖尿病、血糖尚未達標者,需要盡快控制好血糖,所以監測的頻率較高。等血糖達標后,醫生會讓您減少監測頻率。以下是關于血糖監測頻率的建議,不要太多,也別太少: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