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小傳:劉玉蘭,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科研副院長,消化科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
反復肚子疼、經常拉肚子、大便不正常……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毛病,如果頻繁發生在一個人身上,那可就不是一般的鬧肚子了,很可能是被炎癥性腸病盯上了。
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炎癥性腸病診療組學科帶頭人劉玉蘭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炎癥性腸病(英文縮寫IBD),是指引起腸道整體或部分出現黏膜發紅、水腫等炎癥反應的一類疾病,具體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雖然普通百姓可能很少聽說過這個病,但并不代表它真的罕見。這類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雖然不如歐美國家高,可臨床觀察發現,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炎癥性腸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升高。據估計,我國已有約15萬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和約1.8萬的克羅恩病患者。
與普通的腸道感染不同,炎癥性腸病不是由某種病原體導致的,它的原因還沒有完全明確,所造成的腸道炎癥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并且不時地反復發作。其中,潰瘍性結腸炎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以腹瀉、腹痛、大便混有黏液和膿血為典型癥狀??肆_恩病為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炎癥,病變可累及胃腸道各部位,主要癥狀是腹瀉伴腹痛(尤其是右下腹痛明顯)。雖然兩者臨床表現有所區別,可癥狀都會遷延不愈,時好時壞,可同時有發熱、乏力、面色蒼白、關節疼痛等,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腸穿孔,危及生命。
“值得警惕的是,炎癥性腸病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富貴病’,尤其青睞生活條件好的城市人,‘攻陷’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劉玉蘭強調。研究發現,該病15--30歲是發病高峰,富裕地區、城市、白領階層的炎癥性腸病患病率相對貧窮、偏遠地區和體力勞動者更高。過于趕緊的生活環境、西化的飲食和精神壓力等,也可能提高發病風險。此外,吸煙也會明顯加重克羅恩病的病情。
因此,年輕人出現不明原因的反復腹部絞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等癥狀,尤其是用一般的止瀉、抗感染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時,要考慮炎癥性腸病的可能。治療上應該像對待冠心病、糖尿病一樣,把它作為一個慢性病,規范用藥,打好“持久戰”。該病的發生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無論是否患病,都要注意保持健**活方式。飲食上,要保證營養,避免進食過多不易消化的“垃圾食品”,適當補充維生素,少喝**、酒精、碳酸飲料等,減少**。生活上,戒煙限酒,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正確處理壓力和情緒波動,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