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5日,由健康界傳媒和北京協和醫學院聯合舉辦的“發現最佳醫療實踐——21世紀醫院院長峰會·2014”在北京舉行。
本次峰會以“發現最佳醫療實踐”為主題,設置了“最佳醫療服務體系”、“最佳醫療管理實踐”、“最佳醫療科技創新”三個內容模塊。700余名衛生領域專家與學者、醫院院長、醫院系統管理者和醫務工作者共聚一堂,線上線下圍繞“發現最佳醫療實踐”進行了熱烈討論。
在峰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司長梁萬年對最佳醫療服務體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說,評判最佳醫療實踐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如果站在醫院的角度,某一家醫院的效率很高,體量大,發展快,這家醫院就是好。但如果站在一個體系的角度來看,那就未必了。醫院太大,打亂了分級診療體系,病人流向不合理。這對體系來說,就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梁萬年指出,對醫療服務體系來說,必須用人群健康指標、醫藥費用結構、醫療秩序建立等標準來衡量體系是否健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衡量一家醫院是否為最佳醫療實踐者,就要看該醫院對醫療服務體系的貢獻大小。
梁萬年還表示,公立醫院不能包打天下,該放給社會的一定要放給社會,要明確自身的功能的定位,否則最佳醫療服務體系難以建立。另外,中國依舊要堅持以非營利性為主體,營利性為補充,公立醫院為主導,多種辦醫形式共同發展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
談及對“最佳醫療實踐”的理解,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曾益新表示,21世紀最佳醫療實踐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無論醫院遇到何種困難,不能顛覆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這是必須恪守的邊界,以此為基礎再不斷豐富“以患者為中心”的內涵;二是立足區域優勢和院情,量身定制醫院的發展道路,醫院管理者要從豐富多彩的卓越醫療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三是醫療同行間進行密切交流和持續合作。
健康界傳媒總編輯趙紅則指出,“所謂最佳醫療實踐,就是我們為了醫療體系的改善、為了醫療質量的提高以及患者安全與服務的優化所做的一切努力。‘最佳’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努力的全程。”
在趙紅看來,讓中國醫界重新找回自尊與自信,是醫療服務體系實現的第一目標。讓中國醫界為患者創造更優質的技術服務與人文服務,是醫療管理要實現的第一目標。讓科技創新走進醫療,讓中國醫療更加現代與高效,是對未來的期許。
峰會期間,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指出,新醫改的目標是讓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到病、看得好病”。對于為何要建立最佳醫療服務實踐,他借用數據指出,目前醫療安全任重道遠,2010年美國住院人數是3510萬,當年醫療差錯死亡率0.55%——1.10%,致死人數將近20萬——40萬。假設中美兩國醫療質量管理處于同一水平,借用美國的醫療差錯概率,中國因醫療差錯致死人數可能為100萬到200萬。
劉遠立指出“最佳”實踐的幾項原則,從專業素養與職業精神來說,第一是醫生掌握特殊的知識技能并持續改進;第二是建立有效的行業自治并不斷完善;第三是保護合理的患者利益并始終不渝;第四是推動公益的社會規范并身體力行。
要達到上述目標,劉遠立表示,可通過有一些方法提高醫療質量與安全,比如,在提高臨床用藥安全性方面,美國法律規定使用條碼掃描系統,運用禁忌癥、副作用提醒系統,使用電子病歷。另外,還可以常常思考醫療差錯的原因,比如:產品誤差、程序誤差和系統誤差。
就國內最佳醫療管理實踐,不少參與的公立醫院院長都有一個共識,即必須提高醫院學科建設,發展優秀學科人才。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醫院院長胡盛壽指出,國內醫學研究和服務水平距離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應該明確科研性醫院的研究定位,搭建高水平的醫學研究平臺,探索最佳醫療實踐,需要加大力度,在臨床醫學方面培養復合型人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分享了學科建設與最佳醫療管理實踐的關系。她表示,“學科建設的核心是要保證醫院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對于醫療教學科研中心來說,最根本是要提升我們學科的水平。”
與喬杰的觀點一致,國家衛生計生委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許樹強同樣也認為,醫院科研項目或者學科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許樹強說,“一個創新的學科帶頭人必然要具備三個特質:第一個是思維的創新,第二個是知識的更新,第三個是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