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4億8千萬,內部配置全國際頂級進口設備,副廳(局)級以上領導干部才能入住”……昨日,微博上,一組關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豪華干部病房的圖片熱傳,圖片中所展現的奢華裝修令人咋舌。對此,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一女性工作人員證實:“病房主要是供當地局級以上干部入住,條件不符合的應該不行。”而黨辦覃主任卻表示,網友所說干部病房“耗資4億8千萬”不屬實。(10月20日《重慶商報》)
無論是鄭州人民醫院豪華病房,還是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八星級病房”,這些“高干病房”,實際上都是上一輪醫改“迷失方向”的產物,包括社會熱議的醫療設備競爭、大處方、大檢查等等,根出同源。
上一輪醫改,始于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實際上,這個決定中清楚地強調“我國衛生事業是**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明確提出“中央和地方**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而在現實執行過程中,**的財政投入方向卻出現了“迷失”。在上一輪醫改的浪潮中,以宿遷醫改模式最為典型,**忙著“賣醫院”、“甩包袱”,公立醫院一夜間就變成了私立醫院。更有甚者,個別地方還出現了“醫院反哺**”現象,**非但不投入醫院一分錢,反而動輒從醫院提取上千萬用于所謂“發展經濟”。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根本就是一個矛盾。
醫院既然被推向市場了,自然而然地就要想方設法營利。醫院經營者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個時候,醫療費用實報實銷的離退休老干部、較富裕的患者成為醫院營銷定位的“目標人群”,因為這部分人的錢很容易賺到手。為迎合這部分目標人群較高的醫療需求,高干病房、豪華病房相繼建立,并在一些地方成為醫療市場競爭的“殺手锏”。
其次,醫院為爭取更多患者,增強醫療市場競爭力、占有率,醫療設備的檔次成為醫院競爭的另一個戰場。貸款進設備、籌資上規模一度成為大江南北各級醫院的共識,CT、磁共振、進口彩超等等高檔、先進的醫療設備相繼成為各個大、小醫院彰顯實力的賣點。當然,先進設備既然上了,就必須要提升其利用率、創造最大的價值,于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濫檢查、大檢查,“看病貴”也隨即成為社會的焦點、熱點和難點。
為改變公立醫院名不副實尷尬狀況,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10年2月23日衛計委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第一條就是“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并提出:“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合理調整醫藥價格,逐步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加大**投入,實現由服務收費和**補助兩個渠道補償,完善醫療保障支付制度”。
作為醫改中的“硬骨頭”,公立醫院改革,被形容為“繞不過去的坎”。雖然目前我國公立醫院改革只是在部分醫院進行試點,但透過臨床路徑廣泛應用、三級醫院預約掛號、醫院管理局建立等種種跡象,似乎已經看到公立醫院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大。我們期盼的,就是希望各級**能夠按照既定醫改方案,加大**財政投入,更快地越過公立醫院改革這道坎,讓公平、合理的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更快地覆蓋全國。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