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主陣地在基層,醫療衛生的主要服務對象在基層,醫改的成敗主要看基層。濟南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2011年8月啟動,9月中旬全部完成。10月12日到13日,筆者奔赴章丘、歷城、槐蔭、商河等縣(市)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調查了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聽取群眾呼聲和對醫改的評價。
鄉鎮醫生端起“鐵飯碗”
“在以前,雖然我們自己就是大夫,但也沒錢看病,醫藥費也無處報銷,現在不僅工資待遇有了保證,也有醫保了。”談到鄉鎮衛生院的發展,歷城區衛生局局長王瑞國非常滿意。
歷城區有14個基層醫療機構,這次醫改的最直接反應,就是鄉鎮等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們有了“鐵飯碗”,區財政的全額撥款讓這些鄉鎮醫生沒有了后顧之憂。
此次基層醫改的原則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體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財政補償、藥物制度和保障制度的綜合改革,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建立充滿活力的長效工作機制。
有了“鐵飯碗”,并不一定都能“永久”擁有。“醫護人員的待遇是由他們服務質量、水平以及群眾的滿意度來決定的。我們實行的是績效工資,比如說是公共衛生科的人員,你走村入戶的數量、健康教育的效果、免疫接種的普及率都是考核的目標。”歷城區錦繡川鎮衛生院李洪泉說。
丟掉“以藥養醫”標簽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這曾是槐蔭區美里湖轄區農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真實寫照。失去老百姓信任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了在村衛生室和縣級以及省城大醫院之間的“擺設”,不少醫院生存困難,舉步維艱。
商河縣賈莊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科的梁晶說:“以前我們入戶調查和健康教育的時候,群眾總是以疑問的目光看著我們,以為我們是來推銷藥品的;現在我們去各村都很受歡迎,我們不帶藥品過去,只是在給群眾體檢后開出對應的藥方,他們自己去買藥。現在群眾越來越信任我們,這讓我感到很自豪。”
“以前我們這里簡直就是殘垣斷壁”,商河縣賈莊鎮衛生院副院長相大勇說,那時醫院沒有什么設備、醫療水平低,沒幾個來看病的。“**實行”衛生強基“以來,尤其是現在實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后,醫院蓋起了大樓、買了現代化設備,醫生和護士的待遇有了保證,人才也能留住了。”
隨著藥品零差價、新農合等政策的實施,農民也更愿意到鄉鎮衛生院看病,而有了“鐵飯碗”的醫生們,也能把心思用到提高醫療水平和公共衛生服務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得以丟掉“以藥養醫”標簽,鄉鎮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守門人”。
加快建立新體制機制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市衛生局局長賈堂宏對此反復強調,而推行“以人為本”也是要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建立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持可持續的充滿活力的新體制機制,提高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這個過程加快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醫療質量的提高,也提高了鄉鎮和社區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在此次改革中,章丘突破性地解決了改革中的人員問題,“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水平,同時增進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我們在改革中實現了三個突破,實行提前離崗人員不占崗位、待崗人員不占崗位、整個系統內人員進行調劑。通過創新性的改革,整個人員調整穩妥有序進行,同時還優化了全市的基層醫療資源,也發揮了以前有不錯基礎的鄉鎮衛生院的優勢。”章丘市衛生局局長萬傳廣說。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