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醫生有三件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但遺憾的是,這句古老的格言已經被很多的醫生淡忘了。其實,讓醫生學會“說話”,現在已經成了法律的要求。
最近,一名大連患者反應,他的親戚因為急性心肌梗死住進了醫院。一位科主任看完病人后,只說了一句:“放不放支架,給你十分鐘考慮時間。”轉身就走了,沒有一句解釋。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家屬蒙了,只好四處打電話求助親朋好友。最后,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了醫生給病人放支架。
現如今,這樣的溝通方式在不少醫院并不罕見。面對患者,很多醫生態度生硬,惜字如金。有時,患者多問上幾句話,便會遭到醫生的訓斥:“我是醫生還是你是醫生?”事實上,一些醫生存在嚴重的“知識傲慢”和“技術傲慢”,口頭上是“以患者為中心”,實際上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治療做好了,一切皆OK。結果醫學越發達,醫生越冷漠。醫患關系不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醫生道德淪喪,而是有的醫生不會“說話”,缺乏人文智慧。有的醫生不能平等對待患者,折射出對患者知情權的漠視,是促使醫患關系發生扭曲的根源。
《侵權責任法》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直系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意味著,從此以后,醫務人員必須履行告知義務,讓患者獲得足以做出合理判斷的醫療信息。可見,讓醫生學會“說話”,已不再是道德的要求,而且是法律的要求。一個不學會“說話”的醫生,很可能會導致官司纏身,甚至還會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