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馬兜鈴酸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急性腎小管壞死,然而,既往的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尿蛋白量較多,甚至出現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癥;電鏡可見腎小球足突階段性融合。因此,我們推測,馬兜鈴酸除主要損傷腎小管外,也可能損傷腎小球。
馬兜鈴酸為硝基菲類化合物,具有細胞毒性作用。由于馬兜鈴酸進入體內后在腎組織中持續存在的時間最長、濃度最高,因此腎損害最突出。早期研究已明確馬兜鈴酸在腎組織中作用的主要靶細胞是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及腎間質成纖維細胞;近年發現馬兜鈴酸也能損害血管內皮細胞。
足細胞又被稱作腎小囊臟層上皮細胞,它由三段細胞結構組成,即細胞體、主突起及指狀足突(主突起可以直接分出足突或分支后再分出足突)。足細胞的細胞體和主突起并不直接與腎小球基底膜相連,而是漂浮在腎小囊內濾液中,只有足突直接附著于腎小球基底膜,相鄰足細胞的足突相嵌形成指狀交錯(形似拉鏈),足突之間間隙即為濾過裂孔,由裂孔隔膜橋接(bridging)。
現知足突可分成3個主要功能區:
(1)足突基底區(basal aspect):此區具有幾個重要的連接蛋白包括podoplanin,α3β1、-α5及-β4整合素,和α-/β- dystroglycan,它們使足突牢固地粘附于腎小球基底膜上。
(2)足突底外側區(basolateral region):相鄰的足突是以裂孔隔膜橋接,底外側區即為裂孔隔膜插入足突的部位。現知在裂孔隔膜上存在nephrin、Neph-1、Neph-2、Filtrin、FATl及P-鈣黏素等跨膜蛋白,而在裂孔隔膜插入位點的足突中又存在podocin、CD2AP、ZO-1及densin等蛋白,它們將裂孔隔膜的跨膜蛋白連接到足突的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上,發揮功能作用。
(3)足突頂區(apical part):足突頂區有唾液蛋白podocalyxin等,它們在維持足細胞膜負電荷上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在獲得性腎小球疾病患者及動物模型的腎小球中,上述5種足細胞相關蛋白,除CD2AP外,均表達下調。在微小病變病、局灶階段性腎小球硬化癥(FSGS)、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及狼瘡腎炎(LN)等患者中,以及在嘌呤霉素腎病、Heymann膜性腎病及鏈脲菌素糖尿病腎病動物模型中均發現nephrin蛋白表達下調;在FSGS、LN及某些腎炎綜合征患者中,以及在嘌呤霉素腎病動物模型中podocin蛋白表達下調;在FSGS患者,以及嘌呤霉素腎病和db/db小鼠糖尿病腎病模型中podocalyxin蛋白表達下調。說明在上述獲得性腎小球疾病中都存在足細胞損傷,在上述足細胞相關蛋白表達下調的同時,還常伴隨出現足突融合的病理形態改變。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