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第一代喹諾酮類藥物萘啶酸問世以來,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了。現廣泛用于臨床的普遍為第三、四代產品。其共同點含4-喹諾酮基本母核,為人工合成,選擇性抑制細菌DNA螺旋酶,阻礙DNA復制,導致細菌DNA不能正常合成與修復而引起殺菌作用。其優點為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口服注射吸收好、血藥濃度高、組織分布迅速、耐藥性少。近幾年來臨床使用量逐年遞增。但隨著應用的增多及研究的深入,不良反應(ADR)報道呈上升趨勢,尤為第三代最為普遍。本文重點介紹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用藥原則。
1 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ADR)
1.1 消化系統反應
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紊亂,平均發生率為10%~13.4%,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部不適、消化不良、胃腸脹氣、流涎、便秘等。口服藥居多,一般停藥后可自行恢復。
1.2 中樞神經系統(CNS)反應
平均發生率2.1%~3%,主要表現為頭暈、失眠、不安、眩暈、耳鳴、視覺異常、疲倦、噩夢等。嚴重可引起妄想、昏迷、痙攣、驚厥發作。原理是藥物分子具一定的脂溶性,能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升高。
1.3 變態反應
常見為皮疹、急性蕁麻疹、藥物熱、固定性藥疹。嚴重的剝脫性皮炎、肢端大皰表皮壞死松懈型藥疹、喉頭水腫伴胸悶及過敏性休克。
1.4 光敏反應、光毒性
常為急性發病,以光敏性皮炎最多,表現為紅斑、水腫、脫屑、丘疹、小水泡。嚴重者可致疼痛性大皰。用藥期間保持避光狀態有利于減少ADR發生。
1.5 肌肉、骨骼系統
有少量患者使用時可發生關節紅腫、疼痛、關節僵硬和肌肉疼痛,停藥后癥狀均減退或消失。嬰幼兒可損害關節軟骨。
1.6 肝臟毒性
表現為生化指標異常(如谷丙、谷草轉氨酶升高)、鞏膜及皮膚黃染。
1.7 泌尿系毒性
在堿性尿中易形成結晶尿、尿素氮升高、血尿、腎功能低下等,甚至可發生急性腎衰。
1.8 心臟毒性
主要發生于老年人和女性患者,表現為心律不齊、室性心動過速等。
1.9 肌腱病變
報道最多的是培氟沙星和環丙沙星,發生極為罕見。
1.10 其他
極少有報道發生球后視神經炎、溶血性貧血、顱內壓升高等。
2 喹諾酮類藥物的用藥原則
2.1 嚴格控制用藥指征
應嚴格掌握其適應癥,合理選用藥物、劑量、給藥途徑,防止濫用。有過敏史者應慎用,高敏體質者禁用。基于某些特定ADR,18歲以下的禁用。
2.2 預防為主
臨床使用中嚴格掌握適應癥,療程不宜過長,用藥過程中應嚴密監視,發現ADR后要盡快采取措施,及時停換藥及對癥治療。
2.3 老年人用藥慎重
要適應減少劑量,因喹諾酮類藥物有45%~60%以原型經尿液排出。老年人腎血流量明顯下降,對藥物排泄也相應減少,同樣的劑量會造成體內藥物濃度增高。
2.4 不容忽視光敏反應
用藥期間應盡可能避免長時間日光照射。
最近,衛計委已下文除泌尿、消化系統感染應用外,應有藥敏試驗參照方可應用于臨床。除泌尿系統外,不得作為其他系統的外科圍手術期用藥。
3 結語
喹諾酮類藥物以其廣譜、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特點廣泛應用于臨床。然而ADR也不容忽視,新藥雖在上市前做了大量系統的藥理、毒理、病例等研究,但對考察其潛在的ADR還是遠不夠的。因此只有密切關注其安全性,科學、合理、規范地應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越性。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