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GLP-1激動劑已成為注射次數越少結果越好(特別是血糖控制會更好)的代名詞,因為治療者通常認為,如果減少糖尿病患者自己注射藥物的次數,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但美國貝勒醫學院Alan Garber博士(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前任主席)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發表一篇社論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事實并非如此。
Garber在社論中提到,III期HARMONY-7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阿必魯泰(albiglutide)每周一次的降血糖療效不及利拉魯肽(Victoza)每天一次。DURATION-6試驗的數據也表明,利拉魯肽每天一次的控制血糖療效優于艾塞那肽(Bydureon) 每周一次。
Garber寫道,這兩項試驗結果似乎“違反常理,因為長效藥物在長時間維持受體飽和的程度上應比每天一次的藥物更好。”
長效:藥物研發趨勢
為了能延長給藥間隔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堅持延長GLP-1激動劑的半衰期,從每天兩次的艾塞那肽(2005年上市),到每天一次的利拉魯肽,然后是每周一次的艾塞那肽,現在已研發出每月一次的劑型。
如Garber所說,向長效劑型發展是一個產業趨勢;也是其他內分泌藥物的研發方向,如雙磷酸鹽類藥物和胰島素。
Garber寫道,“使用每周一次的GLP-1受體激動劑的隱含前提是幫助患者堅持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然而,這個理念在阿必魯泰上沒有得到驗證,在每周一次的艾塞那肽上也沒有得到驗證。”
長效GLP-1為什么沒能提高用藥依從性?
Garber說,這個結果可能是由于每周一次的藥物在劑量估算上存在系統誤差。一些醫生給藥時通過降低劑量來避免副作用,如皮膚反應,這在每周給藥一次的艾塞那肽中尤其常見。他寫道,劑量調整研究或有助于長效GLP-1藥物展示出與每天給藥的藥物相當的血糖控制療效。
但Garber也指出,患者對現有的GLP-1類藥接受度“非常高”,主要是考慮到其低血糖風險小,有體重減輕的可能和耐受性好的小一次性注射針頭。已開始每天用藥一次的患者是否會保持現狀而不去嘗試新藥物?這是否是每天給藥劑型的優勢?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Sue Kirkman博士認為,患者對目前每天給藥的GLP-1藥物的依從性是可變的。出現不良反應,或者減重和血糖水平療效不佳,都會促使患者不再堅持用藥。如果療效很好,他們則通常會堅持使用。
花費也會影響堅持用藥,如那些新上市的每天注射的藥物需要部分自付費用,因而不被患者選擇。這也是Kirkman認為“每天一次與低頻率注射(長時間一次)相比并不是用藥依從性的決定性因素”的原因。
Kirkman說,若想解答用藥依從性的疑問,可能還需要針對兩種給藥頻率之間的用藥更替史和治療堅持情況進行一些藥學系統的“大樣本量數據”分析。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