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物是治療脂代謝紊亂的重要基礎,然而2010年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Meta)分析結果顯示他汀類藥物的應用與新發糖尿病相關。最近Carter等的一項相關的觀察研究發現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他們采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行政管理數據庫中年齡大于66歲的他汀類藥物使用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比較不同他汀類藥物引起新發糖尿病的相對風險。結果發現,與普伐他汀相比,采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或辛伐他汀治療均會增加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發病風險,而在氟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的使用者中未發現類似現象。該風險與患者是否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無關。重要的是,Carter等發現臨床糖尿病的發生與他汀類藥物的效力及劑量相關該發現和一項Meta分析結果一致,該分析顯示他汀類藥物強化治療較中等劑量他汀治療有較高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校正劑量影響因素后,并未發現瑞舒伐他汀增加糖尿病發病的風險。
這些研究發現也許可以解釋為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他汀類藥物存在藥理學的“級別效應” (classeffect)。然而,也不能排除另一種解釋“處方偏倚”。有發生糖尿病危險因素和較高風險的患者,往往被處方以更強效能及更大劑量的他汀類藥物。研究的作者也承認該研究有很大的局限陛,如未將體重、家族史及相關實驗室指標納入分析。
2010年的Meta分析納入了13項隨機對照試驗,共包括9000名受試者,隨訪4年后發現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使新發糖尿病風險增加9010,該現象在老年患者中尤為明顯。每255名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患者中就有1名被新診斷為糖尿病(95%可信區間150~852)。糖尿病雖然是一個重要影響,但也僅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其中之一。他汀類藥物治療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mmol/L,則可減少10%的全因死亡率,同時可降低20%冠心病病死率和22%主要不良血管事件。在此基礎上,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總體獲益明顯超過其增加糖尿病發病的潛在風險。
現有的研究結果促使我們再次回到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所有的藥物都有其有益及有害的兩方面作用,而醫生應當權衡利弊。就他汀類藥物而言,其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的預防作用與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似乎相伴隨:降脂效力越強,劑量越大,則對這兩種結局所起的作用越大。現在傾向于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但前提是選擇恰當的使用人群。有脂代謝紊亂但總體心血管事件風險低的患者,采取調整生活方式的方法也許可以得到最大獲益,而或許可以避免藥物治療。即便是已經開始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也不要忘記飲食的調整。地中海式飲食中含有豐富的水果及蔬菜和較低的飽和脂肪酸,當配合他汀類藥物時有額外降低膽固醇的效應。若總體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而應該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時,也應從低效力、小劑量開始。應根據治療效果調整藥物劑量,切記:除了參考化驗指標外,也要結合患者的總體心血管事件風險評分進行綜合評估,以指導治療。需要時應加上降壓藥,治療總體心血管風險。對于使用低效能他汀類藥物治療無效但有高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患者,才應該推薦使用效力更強的他汀類藥物,或至少增加藥物劑量。對于那些總體心血管事件風險低的患者,他汀類藥物強化治療的風險.受益比也許不高。
與此相矛盾的是,已經有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治療可減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因此該類藥物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起重要作用。對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隨訪4年后發現,每降低LDL-C 1 mmol/L,可降低主要不良血管事件21%及總體死亡率9%。已有研究提示,他汀類藥物具有多重的基因多效性作用,或許是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起到對葡萄糖穩態和心血管系統的調節作用。他汀類藥物誘發糖尿病的作用機制現在尚不明確,但最近有研究報道稱他汀類藥物也許是通過影響胰島β細胞來抑制胰島素分泌的。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