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到成都市多家醫院對產婦展開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的產婦會選擇將胎盤留于醫院。不過,對于胎盤制品的來源監管問題,卻呈現出了“真空”狀態。
昨日,記者特別以網絡論壇、電話以及街頭隨機采訪的形式,對曾在或準備在省婦幼保健院、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錦江區婦幼保健院等醫院生產的20位女士展開調查。一初為人母的產婦告訴記者,孩子出生后,產房的醫生都告知她們可以自行處理胎盤。“可是我拿那個血淋淋的東西咋辦呢?吃我身體的一部分啊,實在克服不了那種心理障礙啊!”結果顯示,近九成產婦因不知道自己怎么處理,會選擇將胎盤留給醫院。
那么,從胎盤原形到藥品或生物制品成品的過程中,是否有部門負責監管呢?就此問題,記者也向市衛生局進行了咨詢。中醫處負責人表示,該處在所有職能中,并沒有包含中藥管理。“藥品管理還是應當由藥監部門完成。”該負責人稱,對于“紫河車”(胎盤)等中藥,他們并沒有管理的權限。
隨后,記者又與市藥監局取得聯系。該局相關負責人稱,藥監局只負責胎盤制品、藥品的質量問題,但胎盤的來源他們無權管理,“比如藥品是假冒偽劣,我們就能查處,但藥品的原料來源無法干涉。”
補血益母顆粒在臨床應用中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氣血兩虛兼血瘀型產后腹痛的一種...[詳細]
目的觀察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功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臨床的86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