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病例分析:心室起搏心律VVI模式伴假性融合波
2018-11-25 22:00
閱讀:8065
來源:愛愛醫
作者:陳海兵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融合波是由2個激動同時激動心室所引起后一種心電現象,與起搏器功能無明顯影響。臨床上為了考慮起搏器的節電方面,則可通過程控起搏器,通過調整起搏頻率、調整AV間期,調整心房或心室的感知靈敏度來進行處理。
實例分析:
一、圖例資料:
患者男性,68歲。BP:120/80mmHg.。曾安裝起搏器治療,具體參數不詳。
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心室起搏心律,呈VVI模式,頻率60bpm,可見室性融合波及假性融合波,起搏器功能正常
二、知識點:
圖中基礎心律為心房顫動,可見心室起搏脈沖,頻率60bpm,V1呈類左束支阻滯圖形,Ⅱ、Ⅲ、aVF導聯QRS主波向下,考慮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起搏模式為VVI。圖中藍色標注處起搏脈沖均激動心室,黃色標注處起搏脈沖形成室性融合波,紅色標注處起搏脈沖未能激動心室,QRS波群呈室上性,考慮假性融合波。
大多數的心室起搏電極放置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脈沖發放后,其除極方向由右心室向左心室、由心尖部向心底部,故起搏QRS′波群在V1導聯呈類左束支阻滯圖形(QRS′主波向下),Ⅱ、Ⅲ、aVF導聯QRS′主波向下,電軸左偏,這是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心電圖表現。起搏器中的融合波多見于VVI及DDD起搏器,當起搏器(VVI)按基礎起搏頻率發放脈沖時,自主頻率與起搏頻率接近,就會與正常經房室結下傳的激動形成融合波。如果是DDD起搏器,則是由起源于同一心房節律點的激動,通過房室結及起搏器分別下傳,引起室間隔及右室心尖部的心室肌除極,形成融合波。融合波形態介于2種節律QRS波群形態之間,其前往往有相關的起搏脈沖。如果QRS波群形態與自主節律相同,但其前有起搏脈沖,則考慮為假性融合波,這是由于心臟自身除極結束時,末能通過導線反饋到起搏器,從而抑制起搏脈沖的發放,使起搏脈沖落入不應期內,末能有效激動心肌。
三、臨床意義:融合波是由2個激動同時激動心室所引起后一種心電現象,與起搏器功能無明顯影響。臨床上為了考慮起搏器的節電方面,則可通過程控起搏器,通過調整起搏頻率、調整AV間期,調整心房或心室的感知靈敏度來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何方田.起搏心電圖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07
2、牟延光主編.臨床起搏心電圖學[M].2014
3、劉子文主編.臨床心電學辭典第2版[M].2014
4、許原.起搏心電圖中的融合波[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