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艾滋病毒的流行,美國男性肛門癌發生率顯著增加。(Medical Research News.Oct.17.2012) 女性肛門癌的發病率要高于男性,而且同一時期的女性肛門癌發病率也有所增加,但是HIV感染并不是其誘因。
Meredith Shiels博士(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和他的同事們分析了1980年至2005年的17個HIV/AIDS登記處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癌癥匹配研究(HACM)數據。在此期間,共有20533個肛門癌病例,其中1665(8.1%)例發生于HIV感染患者。 比對1980年—1984年和2001年—2005年兩個時段,男性的肛門癌發病率從0.44例/10萬上升至0.93例/10萬,HIV陽性的男性肛門癌發病率從1.1%上升到了28.4%。總體而言,83.5%的HIV感染+肛門癌發生于男同性戀者。
女性肛門癌的發病率也有所上升,在1980年至1984年和2001年至2005年期間,女性肛門癌的發病率從0.68例/10萬上升到1.29例/10萬,HIV陽性的女性肛門癌發病率從0%上升到了1.2%。
Shiels和他的同事們發現,HIV感染對男性肛門癌發病率有顯著影響,但對女性肛門癌發病率的影響不大。
肛門癌在美國比較罕見,但它是HIV感染者的第四大常見癌癥。該研究作者表示,這種聯系可能跟通過肛交傳播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相關。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減弱了人體對HPV的免疫反應,使HIV感染者更容易患上肛門癌。
他們表示,該研究結果可能會潛在的影響公共衛生策略,比如HPV疫苗接種或巴氏試驗。
“有效防止HIV感染的男性發生肛門癌的措施可以從群體水平上顯著降低肛門癌發生率”,他們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雜志(JNCI)寫道,“相反,女性肛門癌患者很少是HIV感染者,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女性肛門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