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 Mandrola 美國心臟電生理學家,美國心臟病學會成員
在房顫患者治療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應該采用冷凍消融術還是射頻消融術?哪種肺靜脈分離(PVI)技術最好?這一直是電生理學會議上討論的熱點。對多項小型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上述兩種技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當。一項納入3775例房顫患者的德國非隨機注冊研究報告了相似結果。FIRE AND ICE試驗將填補這一空白,這是項大型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目前已完成受試者招募。
但即使FIRE AND ICE公布結果后,還會存在由理論數據向真實世界轉化的問題。因此,我建議從患者的角度去考慮,尊重患者選擇。另一個因素是手術操作者及醫療中心的經驗。多數電生理學家認為點對點射頻消融對操作者經驗要求更為嚴格。與一次性冷凍球囊肺靜脈分離相比,射頻消融涉及的操作更為復雜,且更易引發多種異常病變,所以操作者經驗水平是影響手術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較的重要因素。
研究概要
研究者在摘要中闡明了兩種PVI技術中操作者經驗與患者預后的關系。Rui Providencia(法國圖盧茲巴斯德門診)報告的觀察性研究涉及6個醫療中心,每個中心每年行100例以上手術,且患者為典型陣發性房顫。冷凍消融組CHA2DS2-VASc評分略高于射頻消融組(1.6 vs 1.4)。主要終點是房顫得以抑制且患者安全。4/6的中心滿足研究入選標準,但手術經驗存在差異,1家只進行冷凍消融,1家主要為冷凍消融,1家主要為射頻消融,最大1家各占一半。
結果顯示,整體安全性無明顯差異(冷凍5.9% vs 6.0%射頻),冷凍組與射頻組分別有7 vs 0例橫膈膜神經損傷。4家醫療中心的冷凍消融術完成情況相似。Kaplan-Meier曲線重疊,成功率在78%——81%之間。合并4家中心手術成功率后發現,冷凍消融組的30個月房顫復發率比射頻組降低40%(HR 0.59,CI 0 0.43–0.82;P=0.002)。在高容量射頻消融術中心,兩種手術成功率相當,而在低容量手術中心,冷凍消融成功率超過射頻消融。
討論
Providencia表示,這是項非隨機回顧性研究。冷凍消融術多使用第一代球囊,現行治療標準是使用第二代球囊。他認為,在低容量手術中心,冷凍球囊消融作為初次手術安全有效,且優于射頻消融術,與醫療中心手術經驗無關。
Karl-Heinz Kuck(德國阿斯科勒匹奧斯醫院)在問答環節中表示,冷凍球囊消融術對經驗要求低于射頻消融,但他對研究中的射頻術存有疑慮,例如,它們確定是PVI嗎?Providencia表示射頻中心都是在確認患者存在傳導阻滯后進行PVI的。這些醫療中心已有10年的射頻消融術經驗,冷凍消融經驗只有2年,但后者手術結果卻更好。
關鍵信息
該摘要值得注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點對點射頻消融需要數年,而學習冷凍球囊消融術只需幾個月;第二,它強調了電生理學的重要性。手術容量、手術經驗與培訓至關重要。對93000多例房顫消融術患者的分析顯示,術后院內并發癥發生率穩定在6.29%,手術容量較小與不良預后間存在明顯關系;第三,它有助于我們了解手術容量及經驗對預后的影響程度,幫助我們做出選擇。冷凍球囊消融術對操作者及醫院的經驗要求似乎更低;第四,這些發現影響了電生理學培訓項目。點對點射頻消融經驗曲線的優點是擴大了神經通路,有助第二次、第三次左心房消融術。房顫消融術的缺點是患者經常需要多次手術治療。
編譯自:Fire or Ice for AF Ablation? Operator Experience Counts. Medscape. June 24,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