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項基于人口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診斷前后使用他汀類藥物可能會降低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辛伐他汀與陽性研究結果有關。對此進行了報道。
在之前關于肺癌細胞和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和抗癌作用之前有相關性。其他研究也表明,使用他汀類藥物與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結直腸癌的陽性結果相關。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公共衛生中心的Chris R. Cardwell, PhD及其同事評估了在1998至2009年間確診的14,689位患者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國家癌癥數據庫(NCDR)。NCDR可以連接到英國臨床實踐研究數據網,以獲得他汀處方記錄及國家統計辦公室的死亡數據。
研究人員評估的數據包括:確診后1年至死亡期間的患者的數據,最后記錄,最后數據的收集或者國家統計辦公室隨訪的末期。研究排除了確診后開始使用他汀類藥物,且在確診后1年內死亡的患者,但研究沒有排除確診前開始使用他汀類藥物,且確診后1年內死亡的患者。
研究人員共觀察了3,638例確診后開始使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其中排除了11051例,10,265例在確診后1年內死亡),13,398例患者在確診前使用他汀類藥物(1,291例因缺乏記錄而被排除)。
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較大年齡,男特性別,較大的BMI,并發癥及beta-阻斷劑的使用有關。確診后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者經歷化療的可能性更低。
確診后使用他汀類藥物隊列的中位隨訪時間為3年,確診前使用他汀類藥物隊列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年。
研究發現,與從不使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相比,確診后使用他汀類患者在疾病相關死亡方面下降了11%(調整后HR= 0.89; 95% CI, 0.78-1.02)。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他汀類藥物處方在12次以上的患者,疾病相關死亡下降了19%(aHR = 0.81; 95% CI, 0.67-0.98)。處方在1至12次之間的患者,疾病相關死亡下降了6% (aHR = 0.94; 95% CI, 0.81-1.09)。
研究人員觀察到使用辛伐他汀似乎可以獲得顯著的受益(aHR = 0.8; 95% CI, 0.69-0.93)。與親水的他汀類藥物相比,親脂的他汀能達到更大的總獲益(aHR = 1; 95% CI, 0.85-1.18)。
在肺癌診斷前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肺癌相關死亡率的下降顯著相關(aHR = 0.88; 95% CI, 0.83-0.93)。處方在12次以下與12次以上患者的受益相似。
文獻全文:Cardwell CR,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5 May;24(5):
研究人員承認,該研究的局限在于有可能將他汀類藥物進行錯誤分類。
Cardwell 表示,“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和死亡率的下降之間的關聯可能相對較弱,如所有觀察性研究一樣,可能存在混雜因素。就是說辛伐他汀使用者可能與非辛伐他汀使用者在其他的方面不同,這種不同可能使他們免于因癌癥而死亡。這些我們沒法糾正。”他還表示,“然而,這些研究結果值得進一步的調查。如果在進一步的觀察性研究中,結果能夠重現,這將有利于在肺癌患者中進行辛伐他汀的隨機對照試驗。”
編譯自:Statins may lower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Healio, May 2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