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為主的病證。汗證有盜汗與自汗之分,夜間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為盜汗;白天安靜狀態下,或稍作活動即汗出較多者為自汗。汗證多見于嬰幼兒和學齡前期兒童,尤其平素體質虛弱者,則更易發生汗證。嬰幼兒睡后頭部微有汗出,以及氣候炎熱,衣被過厚,劇烈活動,乳食過急等導致的汗出,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為病態。汗證為中醫病證,在西醫學常見癥狀 “多汗”中有相關記載。
【病因病理】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為心所主,由陽氣蒸化津液,發泄于腠理而來。故凡陰陽平衡,氣血調暢,營衛調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內斂而不易外泄。反之,若體質虛弱,陰陽失調,氣血受損,營衛不和,腠理疏松,則常汗出較多,形成汗證。此外也可因調護失宜,飲食不調,或胃腸道疾病的影響,均可導致臟腑積熱,熱蒸津液外泄為汗。
【診斷要點】
1.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則汗出,醒則汗止者稱盜汗;白天安靜狀態或稍事活動汗出者稱自汗;但頭汗出較多則可稱頭汗。
3.需除外因傳染病、風濕熱、結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辯證分型】
1.表虛不固癥狀:全身自汗或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明顯,動則尤甚,面色少華,肢端欠溫,容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肺脾氣虛,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測發為汗證。動則氣耗,故活動后汗出更甚。肺主皮毛,肺氣虛衛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復感冒。舌淡苔白月永細弱,均為表虛不固之象。
2.營衛不和癥狀:自汗為主,遍體汗出,微寒怕風,時有低熱,精神疲倦,納呆食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證候分析:營衛失和,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無以固斂,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風,或伴低熱。營衛不和,源由正氣不足,病后體虛失調,故見精神疲倦,納呆食少。舌淡紅苔白,脈緩,均為營衛不和之象。
3.氣陰兩虛癥狀:盜汗為主,也可盜汗、自汗并見,體弱神萎,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干低熱,舌質淡少苦,或見花剝苔(地圖舌),脈細軟。
證候分析:素體氣陰兩虛,或病后失調所致,氣虛不能斂陰,陰虛生內熱,逼津外泄,故見汗出,且盜汗、自汗并見。氣虛則體弱神萎;陰虛則手足心熱,口干低熱。汗為心之液,汗出耗傷心血,血虛而心煩少寐。舌淡少苦,花剝苔,脈細軟,均為氣陰兩虛之象。
4.脾胃積熱癥狀:自汗盜汗,面黃形瘦,納呆口臭,腹脹腹痛,大便秘結,或大便臭穢,小便色黃或如米紺泔,時有低熱,睡眠不寧,舌苦黃膩,脈滑稍數。
證候分析:脾胃積熱,熱蒸津液,故見自汗盜汗。
脾胃不健,易食滯內停,故納呆口臭,腹脹便秘,大便臭穢。脾胃受損,脾虛失運,飲食化生氣血受礙,故面黃形瘦。宿食不化,清濁不分,小便色如米泔。苔黃膩,脈滑稍數,均為脾胃積熱之象。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