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指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羅涵青、譚蓓、呂紅和錢家鳴等分析了免疫相關性腸病患者應用沙力度胺的藥物不良反應(ADR),結果表明,中等劑量沙力度胺在免疫相關性腸病治療中ADR發生率雖較高,但多為輕度,可耐受,密切監測下多數患者可安全用藥。
相關論文發表于2013年第9期《中華內科雜志》。研究者們對35例免疫相關性腸病患者[克羅恩病(CD)31例、潰瘍性結腸炎(UC)2例、白塞病(BD)2例]應用沙力度胺治療所發生的ADR進行隨訪分析,包括ADR種類、程度、發生時間以及神經毒性的劑量-效應關系。
結果顯示,35例患者應用沙力度胺的劑量為(109.29±30.37) mg/d,療程(18.8±12.4)個月。ADR發生率為94.3%(33/35),位居前3位的ADR依次為手足麻木[51.4%(18/35)]、嗜睡[48.6%(17/35)]和皮炎[37.1%(13/35)],其用藥至發生ADR的中位時間分別為6.50、0.25和1.00個月。因重度ADR而導致停藥者占20.0%(7/35),分別為周圍神經炎3例、皮炎2例和骨髓抑制2例。周圍神經炎的發生與沙力度胺的最大劑量及起始劑量無明顯關聯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