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重癥腦外傷的患者的預后,提高生存質量,迫切需要正規、積極的康復治療。因此,如何改進顱腦損傷的救治,尋求更為有效的康復措施,始總是神經康復科醫生面臨的嚴峻挑戰。
康復治療的目標
康復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目的是讓患者學會功能代償的方法而不是完全恢復已經缺失的功能。顱腦外傷患者的康復目標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是要讓患者的感覺運動功能、生活自理功能、認知功能、言語交流功能和社會生活的技能恢復到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
康復流程和策略
重型顱腦損傷最初的處理是采用侵入性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主要是清除血腫、減少腦水腫、治療腦積水,并酌情應用神經保護劑。當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甚至仍處于外科術后監護室時,康復醫師就可以介入。康復醫師的任務是幫助急性期患者防止術后并發癥,如攣縮、壓瘡、異位骨化以及腸道和膀胱功能障礙等問題。這些并發癥可以阻礙患者存活以后的康復進程。外科重癥監護以后,在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等恢復過程的不同時間段上,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酌情制訂相應的康復計劃。
同時,針對腦外傷術后患者在不同階段已存在或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功能障礙采取相應的康復治療措施:
1.意識障礙(昏迷、最小意識狀態和植物狀態)的康復
早期的昏迷在嚴重顱腦外傷術后很普遍,昏迷患者超過6小時未曾恢復知覺者約一半以上死亡。康復的主要目標是充分穩定病情,保持身體的完整以及客觀地評估患者當前的感覺和認知能力。康復治療應包括感覺**,目的在于促進覺醒及誘發運動。其中,有創電**方法包括迷走神經**和腦深部電**等。
2.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
◇顱腦外傷術后的肢體癱瘓
重型腦外傷術后最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是癱瘓,發生率高達40%~60%。康復的重點就是改善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目前最常采用的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訓練方法。
◇異常姿勢
常是一些原始的反射釋放的結果,影響患者肢體活動,因此需用神經生理學療法中的反射抑制性運動模式處理。
◇痙攣和錐體外系癥狀
積極進行臨床性的康復處理方法,如口服或肌注藥物、神經干阻滯、椎管內的藥物泵入、肉毒毒素注射和必要的手術治療等。但必須指出,痙攣的二級預防十分重要。
◇自發運動和控制運動困難
對于此類患者或上述各種癥狀經治療后仍有運動控制困難的患者,只要RLA認知水平在Ⅲ級以下(Ⅲ~Ⅷ),可試用運動訓練方法,促進患者保護和平衡反應等。
3.認知功能和行為障礙的康復治療
腦外傷患者出現復雜的認知障礙很常見。重度癡呆或重度忽略,將會大大推遲運動功能等其他功能的恢復。近年來在腦可塑性基礎上提出了康復的再訓練理論,通過認知康復訓練使患者保持現有的認知功能,延緩其衰退,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極為重要。對患者的行為障礙常需采用必要的約束處理和精神藥物的治療,設法消除其異常的反社會行為,促進其親社會行為。
4.日常功能活動
基礎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澡、吃飯),可以通過對攣縮的系列矯形或對覺醒障礙的**性藥物、對患者提供一些輔助器具以及行為訓練方法等得以提高。
5.社會心理問題的康復
康復服務提供者必須繼續分析他們計劃的花費與效益,以保證患者的價值與期望結果最佳。
6.家屬參與、職業前和職業功能的康復訓練
一旦患者完成了急性期康復,職業培訓目標就很重要。支持性工作模式在顱腦外傷患者重回競爭性職業環境中顯示最為有效。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