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圖例分析:I型心房撲動呈2:1房室傳導
2020-04-24 10:05
閱讀:26063
來源:愛愛醫
作者:陳海兵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心房撲動呈2:1傳導時,常需要與房早二聯律(有提前的P’波)和竇性心動過速(忽略了T波中的F波)相鑒別。
實例解析:
一、圖例資料:
患者老年女性,急性起病,慢性過程。患者因"反復胸悶心悸3年余,再發4天"入院。
該患者近3年多前始常于情緒激動或勞累后出現陣性胸悶、心悸不適,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鐘不等,有時可自行緩解,發病后曾在本院就診,診斷為"冠心病、心律失常",予營養心肌、減慢心室率(穩心顆粒、酒石酸美托洛爾等)藥物口服,平素癥狀時好時現,近3月前患者因癥狀加重伴胸痛在我院就診,診斷為心肌梗死,轉***人民醫院,但因患者心室率減慢至30次/分左右而又轉至***醫院住院治療,予以活血化瘀、穩定版塊、抗血小板聚集、提高心室率等對癥處理后患者病情穩定好轉后出院,出院后一直口服"氯吡咯雷、阿托伐他汀鈣、阿司匹林腸溶片麝香保心丸"等藥物治療,患者仍時感心悸不適,近4天前起患者因勞累后感胸悶心悸不適,口服藥物及休息后癥狀無明顯改善,故今再次***就診。
T:36.4℃P:113次/分R:20次/分BP:112/78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唇不紺,咽不充血,頸軟,氣管居中,兩肺呼吸音粗,雙肺可聞及濕啰音。心律113次/分,心律尚齊,各瓣膜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坦,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雙下肢無浮腫,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
心電圖診斷:
心房撲動(I型)呈2:1房室傳導
二、知識點:
圖中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及方向相同、間隔規則的鋸齒狀F波,F波尖端向下(主要表現在Ⅱ、Ⅲ、aVF導聯),F-F波之間無等電位線。F波頻率230bpm,QRS波群形態正常,呈2:1房室傳導;
心房撲動呈2:1傳導時,常需要與房早二聯律(有提前的P’波)和竇性心動過速(忽略了T波中的F波)相鑒別。
三、臨床意義:
心房撲動的頻率常在220~350bpm,由于撲動波的頻率太快,通常不能全部下傳到心室(伴旁路者除外),固在心電圖中常表現為不同比例的傳導阻滯現象;心房撲動呈2:1傳導時,由于心室率是的,故常需要與房性早搏末下傳的二聯律和竇性心動過速相鑒別。房性早搏末下傳的二聯律可見提前的P’波、P’波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而誤診為竇性心動過速時,常常是忽略了T波中的F波,其實在V1導聯是可見清楚的F波的。心房撲動常伴有器質性心臟病,臨床上常見于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等,常需要抗凝治療。藥物效果不好時,可考慮射頻消融其成功率在95%以上;
參考文獻:
1、盧喜烈編.心電圖診斷解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01.
2、浦文斌,戎哲毅主編.社區常見病心電圖診斷解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6.
3、唐文軍主編.心電圖精要與圖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1.
4、唐發寬,李俊峽,曹雪濱主編.心血管疾病介入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01.
5、方丕華,張澍主編.心律失常規范化防止從指南到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06.
6、蘇拉維茨(BorysSurawicz)著;尼蘭斯(TimothyK·Knilans)著;郭繼鴻譯;洪江譯.周氏實用心電圖學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01.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