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感染的疾病問題治療分析
2018-11-24 16:00
閱讀:2834
來源:愛愛醫
作者:曾重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取決于手術本身的特點,切口的部位,以及體腔及空腔臟器是否在手術當中打開。大多數的感染是由在手術當中皮膚菌群進入切口引起。因此,大多數常見的病原菌為革蘭陽性球菌包括:表皮葡糖球菌、金葡菌、腸球菌。
外科手術部位的細菌污染的分為:清潔手術,可能污染手術、污染手術。不管是哪種手術類型,都可能存在感染的問題,這是外科醫生很難繞過去的門檻。需要對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的原因和治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對手術部位感染微生物的認識:
取決于手術本身的特點,切口的部位,以及體腔及空腔臟器是否在手術當中打開。大多數的感染是由在手術當中皮膚菌群進入切口引起。因此,大多數常見的病原菌為革蘭陽性球菌包括:表皮葡糖球菌、金葡菌、腸球菌。
發生感染的風險因素:
不管手術類型如何。在多數情況下腔鏡手術感染幾率低。腔鏡手術降低感染的風險有幾個可能的原因,包括切口小,較少使用腹壁電凝止血,削弱的對組織損傷的應激。患者自身的因素對發生感染起主要的作用,包括高齡、肥胖、營養不良、糖尿病、高膽固醉血癥。
關閉污染或者臟的切口被認為是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敞開腹腔切口在處理創傷或者嚴重的腹膜炎應用越來越多。所以為達到一期腹部縫合與一些感染并發癥相關(如肺炎、血行感I),醫生會選擇手術過程中,及時關閉腹腔切口,這時,雖然減少了腹腔感染的幾率,但使得傷口感染的幾率增加。
治療
第一、敞開切開,并檢查可疑切口部位然后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的外科處理。如果感染局限在皮膚或皮下組織,所有的治療就是敞開傷口局部傷口護理即可。
第二、表淺的感染應用抗生素的指征是紅腫超過傷口的邊界或全身感染的體征。更深部的感染,需要正規的外科探查及清創來達到控制局部的感染。
第三、深部器官感染發生腹腔內,胸膜腔或顱內。這些深部的感染癥狀隱匿或奔呈現較少的癥狀,類似于切口感染,導致早期不能及時治療;當并發癥出現后癥狀才會變得明顯。器官或空腔感染的診斷通常需要一些影像學檢查證實,確定感染部位及感染的范圍,充分的控制感染源頭需要手術引流,同時給予積極的抗生素治療。
第四、手術部位感染出現的癥狀和體征取決于感染灶的深度。由化膿性鏈球菌或產氣莢膜感染引起壞死性的感染在術后24h內出現,這類感染很少見。較為常見是發生在術后4~5天內。臨床癥狀從簡單的硬結到出現感染的征象(如紅、腫、觸痛及發熱,因疼痛造成的強迫**),這些可能在傷口引流之前就已經存在。在深部切口感染,壓痛可能的范圍可能要超越表而紅腫的邊界,同時,也可能存在捻發音,皮膚出現水皰或大皰隨著感染的進展。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癥狀(發熱、白細胞增多、心動過速及快速呼吸中的兩項或以上)預示即將發生膿毒癥。在一些腔內的感染,通常主要是一些受累的器官或系統的癥狀,如腸梗阻、呼吸窘迫或衰竭及感覺改變。
第五、在表淺的切口SSIs時培養并不是必須的處理措施,尤其是在未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引流和傷口護理即可滿足要求,如果用棉簽行培養,易受到周圍皮膚定植菌的污染。在深部感染或院內獲得性感染,從外科開放傷口的滲出物或引流物標本送化驗分析,而不是已經敞開細菌定植的傷口留置。
第六、更多嚴重的感染,特別是壞死性軟組織感染的危險類型,是需要緊急即刻外科治療的。稍作延誤,會顯著地增加死亡率。如果已出現壞死性的感染應即刻地廣泛的清創,而不應等待鑒別致病菌或進展成典型癥狀之后。需要連續的外科淸創控制感染。
預防感染
手術之1h內,術后24小時應用抗生素,目前常規的預防感染的抗生素使用方法。
對β內酰胺類的過敏患者首選克林霉素有一些醫療記載的原因或者β內酰胺類藥物過敏患者萬古霉素用來預防心外科、血管以及整形外科手術。心外科患者>在術后2天內血糖必須維持在<200mg/dl術后1~2天內密切監測6段或者7段血糖,血糖控制在預期范圍,可有效地減少感染發生率。在外科手術之前應使用剪刀及脫毛劑。不使用刮胡刀,刮胡刀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皮膚淺表劃痕,引起細菌定植,容易造成細菌隨傷口入侵。重視外科手術過程中的無菌、滅菌操作是外科醫生必備的手術技能,能有效預防手術過程中,醫源性的手術部位污染。
手術感染既然是外科常見的并發癥,需要每一個醫療工作者給予清醒的認識,時刻謹記這一并發癥可能隨時發生。做好預防工作,早期的診斷,早期的治療,減少患者的身心痛苦,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這是醫生必備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