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的治療進展
2018-11-24 13:00
閱讀:2704
來源:愛愛醫
作者:代儒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盡管臨床正在實驗研究的神經損傷治療方法較多,但安全有效的方法卻很少。但不可否認這些方法對于今后的神經損傷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及醫學的發展,神經損傷這一難題最終能得以解決。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種車禍及意外事故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其中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的發生率較以往有大幅提升。脊髓損傷,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往往會導致截癱甚至死亡,同時由于其治療的復雜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當前,脊髓損傷尚無法完全治愈,大多治療手段都集中在脊髓的保護以及再生方面,目的也僅僅在最大程度保留剩余的脊髓功能。
一、病理改變
由于各種外傷原因導致脊髓的剪切、牽拉及擠壓傷時,都可導致脊髓細胞膜、血管以及軸突的損傷和破壞,隨著時間的發展,可逐漸出現脊髓缺血、神經細胞興奮毒性、自由基介導的氧化、離子功能紊亂等。
二、治療方法
脊髓損傷的治療主要圍繞脊髓損傷的神經保護以及神經再生療法,其中神經保護治療措施包括脊髓減壓、低溫治療、保護性藥物的應用,如皮質內固醇、利魯唑、米諾環素、粒細胞集落**因子(G-CSF)等,而神經的再生治療主要包括成體細胞移植。
1.脊髓減壓:由于大部分脊髓損傷是由于外傷引起,脊柱結構的破壞會造成脊柱不穩及脊髓的壓迫,從而造成神經擠壓或缺血。手術的意義在于接觸外界因素對神經的壓迫,恢復神經的血供,重建脊柱的穩定性?,F階段的臨床研究均證實早期手術減壓可明顯改善脊髓損傷的預后,尤其在外傷后24小時之內,不僅可以改善SCI的功能恢復,同時可以較少其他系統的并發癥。但也有學者認為早期手術可能會加大患者的風險,手術需權很利弊。
2.低溫療法:低溫可以降低身體的代謝水平,促進神經的恢復,其機制主要為低溫可減輕神經細胞毒性,抑制炎癥反應及局部水腫的發生及發展,以及細胞的氧化應激。具體的低溫治療措施有多重方式,包括脊髓暴露后冰鹽水沖洗、靜脈滴注冰鹽水、冰袋冰帽及冰床的應用等。
3.保護性藥物的應用:其作用機制包括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神經興奮毒性、減少氧化應激、減少鈣內流等。其中G-CSF的作用機制為誘導骨髓基質細胞向SCI損傷部位遷移以達到保護作用。
4、成體細胞抑制:在理論上是最有可能治愈SCI的治療措施,但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卻并不理想,可能是因為細胞培養及獲取的方式存在問題,以及注射細胞的異質性導致。用于細胞移植的細胞包括神經干細胞、膠質細胞、嗅鞘細胞、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等。
三、總結
盡管臨床正在實驗研究的神經損傷治療方法較多,但安全有效的方法卻很少。但不可否認這些方法對于今后的神經損傷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及醫學的發展,神經損傷這一難題最終能得以解決。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