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膀胱腫瘤在膀胱鏡下的表現
2018-11-24 12:00
閱讀:18381
來源:愛愛醫
作者:岳文昌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膀胱腫瘤最重要的一項檢查就是膀胱鏡,通過膀胱鏡可以大致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和預后。膀胱腫瘤有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占了絕大部分,而尿路上皮腫瘤又占到原發性腫瘤的大部分。
膀胱腫瘤最重要的一項檢查就是膀胱鏡,通過膀胱鏡可以大致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和預后。膀胱腫瘤有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占了絕大部分,而尿路上皮腫瘤又占到原發性腫瘤的大部分。
本文就淺談一下幾種常見的膀胱腫瘤在鏡膀胱下的表現。
一、尿路上皮腫瘤:良性包括乳頭狀瘤和內翻性乳頭狀瘤,惡性為尿路上皮癌,根據分化程度分為G1~G3,根據侵犯程度分為原位癌、Ta、T1~T4。
1、乳頭狀瘤和內翻性乳頭狀瘤:乳頭狀瘤腫瘤在膀胱鏡下表現為絨毛狀或水草樣,絨毛呈粉色,尖端逐漸呈半透明,有蒂,在膀胱內可漂動。內翻性乳頭狀瘤也為良性腫瘤,膀胱三角區及膀胱頸多發。鏡下表現腫瘤呈結節狀突起或呈乳頭狀,有蒂,表面往往覆蓋正常粘膜。
2.原位癌(Tis):膀胱原位癌在膀胱鏡下較難判斷及發現,因其鏡下表現往往類似于炎癥。鏡下主要表現就是膀胱粘膜的粗糙、局部輕度增厚,類似于苔蘚樣,病變區域粘膜有充血,血管紋理不清。其診斷往往需要取病理,依靠病理診斷。
3.尿路上皮癌(乳頭狀癌):早期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粉紅色,呈細絨毛狀或乳頭狀,絨毛不融合,尖端逐漸透明,有蒂,病變周圍粘膜光滑。與良性乳頭狀瘤類似。中期絨毛樣病變往往相互融合成簇,有蒂,但較短,或者呈廣基底樣,活動度較差。到了晚期往往融合成團狀或菜花樣,腫瘤往往無第,呈浸潤生長,如果腫瘤表明有壞死,還會呈現潰瘍出血樣病變,膀胱內往往污濁不清,腫瘤周圍粘膜往往也有紅腫出血增厚的表現。有些尿路上皮癌呈地毯樣,表面只有輕微的突出于膀胱粘膜表面。
4、鱗癌及腺癌:膀胱鱗癌及腺癌少見,鱗癌往往是由于長期結石及炎癥慢性刺激所致,好發于膀胱三角區及底部。鏡下見腫瘤呈分葉狀,無蒂,表面紅潤,腫瘤及膀胱粘膜往往有壞死、出血及潰瘍,導致膀胱內往往渾濁不清,觀察困難。膀胱腺癌往往繼發于腺性膀胱炎等疾病,好發于膀胱頂、三角區部,鏡下見腫瘤呈蘑菇樣,有寬蒂,表面往往有潰瘍。這兩種膀胱癌惡性程度均較高,需要切除膀胱。
二、原發性非尿路上皮腫瘤:這種腫瘤較為少見,且也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經纖維瘤及副神經節瘤等。惡性常見平滑肌肉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等,這類惡性腫瘤一般惡性程度較高,往往需行全膀胱術。
1、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為良性,鏡下常見膀胱壁局部隆起,表明是正常的膀胱粘膜。而平滑肌肉瘤為惡性腫瘤,多位于膀胱頂部,往往伴隨腫瘤表面的壞死、潰瘍及出血,惡性程度高。
2、淋巴瘤:其未粘膜下淋巴病變,因此鏡下呈結節狀,可以呈單發,也可呈多發,表面也是正常粘膜組織,呈紅斑或粉色,有時也可見腫瘤表面出現壞死、潰瘍及出血。
3、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原發于膀胱內不常見,可原發于膀胱內,也可是繼發。鏡下往往呈棕褐色隆起,隆起可謂單發,也可為多發,表面光滑,邊界清,若晚期發生破潰,表面也可呈潰瘍出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