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細胞身份密碼這一“謎團”終于***
2013-01-24 09:52
閱讀:153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網*
責任編輯:網絡
[導讀] 上海交通大學12月5日對外發布,該校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強科研團隊發現一種特殊蛋白質調控機理,在大腦發育中原鈣粘蛋白表達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闡明了原鈣粘蛋白家族在大腦中細胞特異性表達的分子機制。成果最近發表在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NAS
大腦發生嚴重疾病像精神分裂癥、自閉癥、抑郁癥,甚至腦腫瘤等,都可能是因為神經細胞某種蛋白質表達出現問題所致。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知道基因是如何表達的,為什么這樣表達,發生大腦疾病時,是哪一基因表達出了問題,對于研究此類疾病機理,“對癥下藥”,將起到關鍵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12月5日對外發布,該校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強科研團隊發現一種特殊蛋白質調控機理,在大腦發育中原鈣粘蛋白表達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闡明了原鈣粘蛋白家族在大腦中細胞特異性表達的分子機制。成果最近發表在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NAS上。
課題組負責人、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強教授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對科學家*人類基因組的編碼調控機制,以及認識腦發育中單個神經細胞身份密碼如何建立和復雜神經精神疾病發病機理將產生深遠影響。
大腦含有上千億個不同的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又形成上萬個特異性突觸連接,因為它們各有一張由原鈣粘蛋白群組合而成的“身份證”。原鈣粘蛋白群是怎樣組合表達的,就構成了每個神經細胞的“身份證號碼”。吳強的科研團隊通過模式神經細胞系,利用細胞發育系統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結合遺傳學和生物化學方法,發現了原鈣粘蛋白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終于*了神經細胞身份密碼這一“謎團”。
針對神經細胞“身份證號碼”產生原因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一類神經精神疾病產生的分子機制。針對神經細胞“身份證號碼”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將有助于人們對復雜神經網絡形成機理的理解,并促進對腦腫瘤、精神分裂癥、自閉癥等大腦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將來科學家或許可以通過遺傳操作控制神經細胞“身份證號碼”的產生,應用于轉化醫學,從而造福人類。
相關文獻:CTCF/cohesin-mediated DNA looping is required for protocadherin α promoter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