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在中國心血管醫師大會2012會議的糖尿病與心血管病論壇上,北京大學人民的郭繼鴻教授介紹了早復極綜合征及其危險分層新指標。
圖1 郭繼紅教授
早期復極綜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電圖現象, 1936年,由Shipley和Hallaran首次描述,他們認為是正常變異。20世紀50、60年代對ST段的特征有更為細致的描述。
1、早復極綜合征5大特征
圖2 早復極綜合征5大特征
早復極綜合征與特發性室顫或猝死的關于已經確定,不容懷疑,需要重視。但早復極綜合征心電圖的檢出率高達15%以上,人群碩大,發生猝死者僅為少數,不能形成“早復極恐慌”。
早復極綜合征猝死高危者的檢出與無線分層尚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凡有早復極者,伴有猝死家族史、暈厥、嚴重室性心律失常、間歇性低血鉀等,臨床需要高度重視。流行病學研究迫在眉睫。
2、ERS的危險分層建議
根據個人史、家族史及心電圖特點對ERS進行危險分層。
表 ERS的危險分層
ERS的危險分層
3、ERS的危險分層新指標
1)早復極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根據心電圖上早復極波后的ST段形態分成兩組:
1)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圖3A);2)ST段上升或上斜型上升(圖3B)
早復極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圖3 心電圖上早復極波后的ST段形態
早復極患者伴不同形態ST段抬高時,心律失常死亡的相對危險不同,健康運動員早復極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者,死亡風險高,應屬于惡性的心電圖表現。
2)長間歇后J波振幅顯著增大
圖4 J波振幅顯著增大
特發性VF患者,室性早搏引起長RR間隙后的J波振幅增大,伴AT-T改變。
長間歇后J波振幅增大,預警特發性VF的敏感性達55.6%,特異性為100%,陽性和異性預測值均為100%。
3) 新出現J波
新出現的J波容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室顫發作前QRS波終末部可見J波,隨即發生多形性VT并蛻變為VT。
室性心律失常
圖5 新出現J波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