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上呼吸道存在菌群,包括草綠色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奈瑟氏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細菌之間通過群體感應系統和局部產生的抗微生物多肽調節細菌種類和數量的保持動態平衡,與我們和平共處,正常情況下并不引起人類的疾患,包括下消化道的菌群,而且人類通過細菌分解食物,吸收入體必需的微生物。
以前認為人的下呼吸道是無菌的,但近期的雙腔防污染毛刷下呼吸道采樣的研究結果顯示下呼吸道的菌群分布與上呼吸道類似,只是數量上明顯減少,并非無菌狀態,但正常人體并不出現感染狀態。而且正常人大約40%在夜間睡眠時出現胃內容物少量的返流,但也并不引起疾患。
在囊性纖維化的患者,穩定期痰細菌檢測發現細菌種類繁多,當出現急性加重時,出現優勢菌占主要地位,菌群多態性出現變化,種類減少。經抗感染治療后菌群分布恢復至發病前的多態性。
COPD患者也有類似的臨床特征。這提示菌群失調是疾病進展的一個特征,改善菌群失調有可能改善感染性疾病的進展。我們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慢性鼻竇炎的患者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正常菌群失調,而結核硬脂酸桿菌Corynebacterium tuberculostearicum(CT)的數量與患者的癥狀存在正相關。結核硬脂酸桿菌是正常皮膚定植菌,毒力低,并不致病,但在菌群失調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誘導粘膜炎癥反應。
為證實上述觀點,我們在小鼠上**了慢性鼻竇炎模型,單純給予大劑量CT并不引起明顯的鼻粘膜炎癥反應,而預先給小鼠服用抗生素5天清除正常菌群后再給大劑量CT可以誘發鼻粘膜杯狀細胞增生。同時給予乳酸桿菌則可顯著改善CT引起的粘膜炎癥反應。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正常菌群的失調可以使得非致病菌出現致病現象,而改善菌群失調則可以改善感染造成的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