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學的研究是諸多重要臟器中研究得最少的,而膽結石病又是外科疾病中最多的。對膽囊結石這個百年老問題,要賦予新的治療理念。”在10月23日閉幕的第三屆全國內鏡微創保膽學術大會上,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黃志強院士提出,膽道應成為今日微創外科的突破口。
據介紹,我國膽囊結石年發病率為1%~3%,其中15%~20%的病人有癥狀,發生并發癥的每年為1%~2%。黃志強報告,美國對691名膽結石病人平均隨診了78個月,其中556名有癥狀,44%做了手術。無癥狀者中10%出現膽石癥狀,7%做了手術,結論是無癥狀不必切膽。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蔡端教授指出,自1882年Langenbuch施行首例膽囊切除術后,外科手術“一枝獨秀”。切膽派認為,膽囊是一個裝滿石子和污泥、不時發生感染的盲袋,是一個纖維增厚、喪失功能、流通不暢的“淤塞湖”,這樣的器官不該保留。保膽取石派認為,膽囊能高效吸水調控膽管壓力,制造分泌免疫球蛋白,不可輕易切掉。專家指出,“保膽”是保護膽囊而不單是保留膽囊,在膽囊受到嚴重損害前保膽十分重要。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外科教授張寶善指出,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使醫學上許多觀念和定律需要重新認識。如盲目切除扁桃體、闌尾、脾臟、胃,直至切膽囊的觀點都在改變。
在由衛計委醫管司內鏡臨床診療質量評價專家委員會等主辦的本次會議上,黃志強等為落戶于上海市東方醫院的衛計委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上海膽囊疾病研究所揭牌。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