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學者加達姆(Gaddam)等進行的一項大型隊列研究表明,對于多次內鏡復查均為非異型增生BE(NDBE)的患者,其進展為EAC的危險較低,提示此類患者可延長內鏡復查的時間間隔或停止繼續監測。論文發表于《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 2013,145:548)雜志9月刊。
巴雷特食管(BE)與食管癌的關系,一直是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近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內鏡檢查的迅速發展和普及,BE的診斷率也在逐年上升。如何對BE患者進行內鏡復查以及明確BE與食管腺癌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消化科醫生面臨的臨床問題。近期,美國學者加達姆(Gaddam)在《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歐美國家是食管腺癌(EAC)的高發區,近40年EAC發病率增加5倍以上。因此歐美國家的各種指南均建議,大約每3年應對BE患者進行內鏡復查,如果發現不典型增生,復查時間縮短為半年或1年,同時給予相關治療(Gastroenterology 2011,140:1084)。而2011年發表的一項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表明,BE患者每年發生EAC的危險度不超過0.12% ,并且多數患者并未發生異型增生(N Engl J Med 2011,365:1375),這一研究就BE患者內鏡復查的時間間隔從必要性和經濟學方面提出了質疑。
近期Gaddam等進行的一項多中心大樣本的病例隊列研究顯示,對于無異型增生的BE患者,其5年內發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EAC的風險均較低。因此,作者提出,臨床上應延長BE患者的內鏡復查時間。上述研究提示,對于無異型增生的BE,臨床醫生和患者不必過度緊張。
我國的很多地區屬于食管癌高發區域,但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我國食管癌以鱗癌為主,腺癌所占的比例約為5%,因此BE發生癌變的情況在我國并不普遍。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尤其是色素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內鏡等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BE的診斷率,但是,目前臨床上存在的普遍問題是BE診斷的準確性和如何隨診。2011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訂的《Barrett食管診治共識》基本是沿用歐美國家的診斷標準。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多數BE為內鏡診斷,缺少病理診斷,內鏡復查時間也因人而異。目前國內外各學會推薦的BE復查頻率如表。
因此,臨床工作中應規范BE診斷標準、重視病理檢查結果和避免過度診斷。對于未發現異型增生的病例,應避免過度醫療。同時,醫生也應結合我國國情開展有關BE與EAC的流行病學研究,制定符合我國臨床實際的BE診治和監測方案。
研究納入1401例BE患者,基于內鏡復查結果,將患者分為5組:第1組為首次食管胃十二指腸鏡(EGD)檢查為NDBE的患者;第2組連續兩次內鏡檢查確認為NDBE的患者;依此類推,第3、4、5組分別為連續3、4、5次內鏡檢查確認為NDBE的患者。
結果為,中位隨訪(5±3.9)年,第1組——第5組患者的EAC年患病率分別為0.32%、0.27%、0.16%、0.2%和0.11%.經年齡、性別和BE長度校正后,多次內鏡復查結果均為NDBE的患者,其進展為EAC的可能性逐漸降低。
這是全球首項通過內鏡持續監測明確NDBE患者與EAC發病風險之間關系的臨床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多次內鏡活檢持續為NDBE的患者進展為EAC的可能性降低,提示對于此類患者,可以考慮適當延長其內鏡監測的時間間隔或停止監測。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