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與感染管理
2018-11-23 19:00
閱讀:7184
來源:愛愛醫
作者:楊玉娟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沒有預防感染的護理人員,就無法推動和貫徹防止醫院感染的各種措施,因此,護理人員既要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也要做好自身的職業防護。
隨著醫學的發展,侵入性診療技術的廣泛應用,抗菌藥物使用導致微生物的耐藥性等因素,醫院感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醫院眾多職業中,護理人員接觸病人最多,每日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感染性體液和分泌物,以及各種醫療廢物,可說是處于各種病原菌的包圍之中,時刻受到感染的威脅,因此必須加強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與感染管理。
1.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感染管理
在醫院中許多科室和工作環節對職工具有較高的感染危險,對護理人員感染的檢測既是職業性健康服務和預防感染的重要環節,也是醫院感染監控及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建立健康檔案,了解受感染的情況,以便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尤其是護理人員在調離或者掉入某一部門時,都應進行健康檢查,查明有無感染,感染的性質,是否取得免疫力等,并做好詳細記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這個部門的感染管理工作,明確改進目標,制訂相應的預防感染措施。
2.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
護理人員在進行手術,注射,**,清洗操作時,極易被銳利的器械刺傷。人體的皮膚粘膜稍有破損,在接觸帶病毒的血液,體液中就有被感染的危險性。因此,處置血液和血液污染的器械時,應帶手套或采用不直接接觸的操作技術,謹慎地處理利器,嚴防利器刺傷,一旦被利器刺傷必須立即處理,擠血并沖洗傷口,清創,消毒,包扎,報告和記錄,跟蹤檢測,盡量找到可能感染的病原種類證據,以便根據病原學的特點阻斷感染護理人員手上一旦出現傷口就不要再接觸病人血液和體液。
護理人員的雙手在工作中極易被病原菌污染。因此,護理人員都應強化洗手意識,掌握洗手的規范方法,在洗手過程中,一定要規范掌握“六步”洗手法程序。充分搓洗10分鐘以上,注意克服不良習慣,如用洗凈的手觸摸水龍頭或洗完手后隨意在工作服上擦拭等。還有的護士往往只注意操作后洗手,而忽視了操作前同樣需要洗手。
對于從事有可能被病人體液和血液濺入眼部及口腔粘膜的操作者,應強調戴口罩和護目鏡。戴口罩的正確位置:上緣應距下眼瞼1cm處,下緣包住下巴,周圍要遮掩嚴密,一般情況下口罩使用4-8小時更換一次。在進行化學消毒時,應注意通風及戴手套,消毒器加蓋,防止環境污染帶來危害。
3.做好預防感染的宣傳教育
對于一切未經訓練的新的工作人員,應給予預防感染的知識培訓和技術操作培訓,并結合各種形式(如板報,壁畫,警示等)的宣傳教育,使其掌握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感染的專業知識,清潔消毒方法,增強清潔衛生觀念,規范他們在護理操作中的行為,增強自我防護意識,避免醫院內交叉感染。
4.強化預防感染的具體措施
患有傳染性疾病的護理人員,為防止感染擴散,應在一定時期內調離直接治療和護理病人的崗位,并在工作中做好避免交叉感染的各項措施。對從事高危操作的工作人員,如外科醫師,監護病房護士以及血液透析工作人員均應進行抗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種。被抗原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等銳利器械刺破皮膚或濺污眼部,口腔粘膜者,應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發生。同時還應加強對結核病的防止,以及在傳染病流行期或遭受某種傳染物質污染后,及時為護理人員進行各種相應的免疫接種,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另外,要注意護理人員的飲食結構,保持樂觀情緒,加強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
小結:沒有預防感染的護理人員,就無法推動和貫徹防止醫院感染的各種措施,因此,護理人員既要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也要做好自身的職業防護。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