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科鑲嵌治療心上型全肺靜脈異位引流
個案介紹
29歲的先心病患者殷女士,因患者病情加重,于2010年12月在沈陽軍區總醫院心外科行心上型全肺靜脈異位引流手術治療,因全肺靜脈異流的存在,使該患者左心房、左心室發育小,行心內房間隔缺損修復術和肺靜脈左房吻合術后,無法再行垂直靜脈結扎術,否則將引起左心功能不全,從而導致患者死亡。術后患者經肺循環氧合后的血液一部分經左心房流至左心室進入體循環,另一部分則經殘留開放的垂直靜脈,再經水平靜脈回流入上腔靜脈,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血液的存在,導致肺動脈壓力增高,引起患者心悸、氣短等癥狀。術后8個月,復查超聲心動圖見患者左房、左室已經發育好,可以閉合開放的垂直靜脈,阻斷左向右分流,糾正肺動脈高壓。但由于開胸手術已使患者手術切口部位出現纖維化、瘢痕組織增生,二次開胸手術難度增加,手術風險也隨之大大增加,術后并發癥也很多,并使患者身心再受損傷,經濟費用也較高。
沈陽軍區總醫院先心內科朱鮮陽主任認真查閱文獻,詳細詢問了外科醫生當時手術的情形,仔細研究了患者的病情,決定為這位患者通過介入治療的方法閉合開放的垂直靜脈。術中首先進行垂直靜脈造影,仔細觀察垂直靜脈的走行情況并測量肺靜脈的內徑,為患者選擇了38號房間隔缺損封堵器成功地閉合了開放的垂直靜脈,術后行肺動脈造影觀察再循環后見垂直靜脈完全閉合,肺動脈壓力也完全降至正常。患者全肺靜脈異位引流疾病經過內外科鑲嵌治療得以完全治愈,從而解除了患者的疾苦,術后四天患者出院。
據了解,心上型全肺靜脈異位引流為少見、復雜先心病,其全部肺靜脈不與左心房相連接,直接進入右心房或體循環的靜脈系統。它常與房間隔缺損同時存在。其發病率在先天性心臟病中占1.5~2%。
介入技術與外科手術相結合的鑲嵌治療模式不僅較好地克服了介入和外科治療的缺點,避免患者再次開胸手術的風險,縮短了麻醉和體外轉流時間,減少了外科創傷和手術并發癥,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為國內首創。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