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son病早期無明顯癥狀,起病隱襲,在臨床較為少見,容易漏診、誤診。2011年7月我們發現I例以皮膚黏膜表現為首發癥狀的腎上腺腫瘤致Addison病。報告如下:
病例簡介
一般情況:患者,男,50歲,農民。
主訴:皮膚、舌黏膜變黑1月,無力、陣發性腹部絞痛2周。
病史:患者1月前無明顯病因及誘因面、耳、頸部、胸V區皮膚變黑,且逐漸加深,皮損發展至手背、前臂、肩、下肢皮膚、舌黏膜。2周前自覺無力,陣發性腹部絞痛,能耐受3天前皮損部位陣發性瘙癢,未予任何治療。病前否認接觸瀝青、焦油等化學物質,無服任何藥物,無食紫云英等光敏蔬菜,無出冷汗、暈厥發熱。病程中飲食由平時(3 ~4)碗/頓為2碗/頓,睡眠可,兩便正常,體重無變化。體檢:除BP 68/50mmHg外系統檢查未見異常。
皮膚科檢查:舌緣見片狀藍黑色色素沉著,面、耳、頸部、胸V區、手背、前臂, 肩、足背、小腿下段皮膚彌漫性黑竭色改變,與正常皮膚境界不鮮明(圖1、2),無“粉塵”樣外觀及毛細血管擴張,無痤瘡樣炎性反應。
圖1 舌緣見片狀藍黑色色素沉著,面、耳、頸部、胸v區皮膚彌漫性黑褐色改變
圖2 患者雙側手指及手背黑褐色改變
實驗室檢查:Na+27. 8mmoL/L、Ca2+ 6. 0mmoL/L、GPT 91U/L、GOP 83U/L。
病理:表皮結構大致正常,表皮全層黑素顆粒增多,基底層黑素細胞增多,真皮乳頭及淺層見少許嗜黑素細胞及黑素顆粒,淺層血管周圍單一核細胞浸潤。病理診斷:呈色素沉著改變(圖3、4)。
圖3 表皮結構大致正常,表皮 全層黑素顆粒增多,皮乳頭及淺層見少
許嗜黑素細胞及黑素顆粒,淺層血管周圍單一核細胞浸潤(HE, ×100)。
圖4 表皮結構大致正常,表皮全層黑素顆粒增多,基底層 黑素細胞增多(HE, ×400)。
腎上腺平掃及增強CT提示: 雙側腎上腺增大并左側腎上腺結節,考慮腎上腺增生并腺瘤。
腎上腺MRI示:雙側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左腎區圓點狀異常信號影,垂體MRI未見異常。
診斷:腎上腺腫瘤致Addison病
治療:給予鹽酸多巴胺微量泵使用,每日靜滴100mg 氫化可的松等處理,血壓升至正常。轉省腫瘤醫院進一步治療。
病例討論
Addison病又稱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是一種內分泌失調的疾病,由于自身免疫、結核菌、真菌感染、腫瘤或白血病等原因破壞雙側腎上腺的絕大部分,引起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疾病。在歐美國家,自身免疫成為Addison病的首要致病因素,國內報道仍以結核為首要病因。
本例Addison病患者是腎上腺腫瘤所致,較為少見。根據典型的有特征分布的皮膚黏膜色素沉著,有乏力、消瘦、納差、血報低等臨床癥狀,以及低血鈉、高血鉀等電解質異常,一般不難診斷,需要與瑞爾氏黑變病、職業性黑變病、黑棘皮病、下丘腦或垂體腫瘤等引起的皮膚改變相鑒別,必要時完善相關的化驗指標和影像學檢查。
目前報道的Addison病病程多為2年-8年,本例Addison病病程僅為1個月,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十分必要, 確診Addison病后,應立即給予高鹽飲食及激素替代治療。去除病因,積極預防應激(如感染、外傷),避免危象發生。(Addison病一例 劉英 龍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