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縱膈惡性畸胎瘤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縱膈惡性畸胎瘤(ICD-10:C38.1-C38.3,M9080/3)
行縱膈腫瘤切除術(ICD-9-CM-3: 34.3)。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胸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臨床癥狀:胸痛、胸悶、咳嗽、發熱、上腔靜脈綜合征等癥狀。
2.輔助檢查:胸部X線、CT/MRI、穿刺活檢、DSA。
3.鑒別診斷:生殖細胞腫瘤、淋巴瘤、胸骨后甲狀腺腫、侵襲性胸腺瘤、縱膈型肺癌、淋巴結核等。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胸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行縱膈腫瘤切除術。
(四)標準住院日為≤18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C38.1-C38.3,M9080/3縱膈惡性畸胎瘤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門診治療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5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隱血試驗;
(2)肝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電解質、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電圖、肺功能;
(4)影像學檢查:胸部X線片、胸部CT/MRI、心臟彩超、腹部超聲。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項目:動脈血氣分析、纖維支氣管鏡、食管鏡;腦CT或MRI;DSA;骨掃描;縱膈腫瘤穿刺活檢;血清甲胎蛋白(AFP)、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乳酸脫氫酶(LDH);生殖系統檢查。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如可疑感染,需做相應的微生物學檢查,必要時做藥敏試驗。
2.建議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術前30分鐘預防性用抗菌藥物;手術超過3小時加用1次抗菌藥物;術后預防用藥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6天。
1.麻醉方式: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術方式:行縱膈惡性畸胎瘤切除術(視病變侵襲范圍行聯合臟器擴大切除術);
3.手術置入物:人工血管、胸壁修復等人工修復材料,止血材料。
4.術中用藥:抗菌藥物。
5.輸血:視手術出血情況決定。輸血前需行血型鑒定、抗體篩選和交叉合血。
(九)術后住院恢復≤12天。
1.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胸部X線等。
2.根據病情可選擇檢查項目:胸部CT、DSA等檢查。
3.術后用藥: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術后預防用藥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如可疑感染,需做相應的微生物學檢查,必要時做藥敏試驗。
(十)出院標準。
1.病人病情穩定,體溫正常,手術切口愈合良好。
2.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癥和/或合并癥。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有影響手術的合并癥,術前需要進行相關的診斷和治療。
2.術后出現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心臟功能衰竭、肝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需要延長治療時間。
二、縱膈惡性畸胎瘤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縱膈惡性畸胎瘤(ICD-10:C38.1-C38.3,M9080/3)
行縱膈腫瘤切除術 (ICD-9-CM-3: 34.3)。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8天
點擊下載:縱膈惡性畸胎瘤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縱膈惡性畸胎瘤臨床路徑
本共識意見(草案)依據我國胰腺囊性腫瘤的最近研究,并參考國際相關指南和研究...[詳細]
在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占所有癌癥的第四位,而死亡率為第二位。2012年估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