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和英國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可檢測出的血漿HIV 病毒載量和齦下生物膜中已知牙周致病菌(變黑普氏菌、福賽斯坦納菌、侵蝕艾肯菌、簡明彎曲菌、牙齦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害肺桿菌)水平的升高相關。
此項研究將37例HIV患者分為兩組――檢測到血漿HIV 病毒載量組(15例)與未檢測到血漿HIV病毒載量組(22例)。研究者采集其齦下生物膜樣本,檢測每個樣本中35種微生物的含量,同時記錄患者牙周臨床指標、實驗室數據及社會人口學數據。使用多級序數回歸模型檢驗血漿HIV病毒載量和35種齦下微生物水平的相關性。
結果為,與未檢測到HIV病毒載量組相比,檢測到HIV病毒載量組的11種(31.4%)微生物平均水平較高(P<0.001)。這11種微生物包括:奈氏放線菌Ⅱ、衣氏放線菌、齲齒放線菌、小韋榮氏球菌、牙齦二氧化碳嗜纖維菌、侵蝕艾肯菌、簡明彎曲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福賽斯坦納菌、齒垢密螺旋體及白念珠菌。
可檢測到HIV病毒載量與奈氏放線菌Ⅰ、戈氏放線菌、嗜二氧化碳噬細胞菌、侵蝕艾肯菌、簡明彎曲菌、變黑普氏菌、福賽斯坦納菌及害肺桿菌的高水平顯著相關。
近日,荷蘭Groningen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3D打印的抗菌塑...[詳細]
侵襲性牙周炎是發生于全身健康者的進展迅速、有家族聚集性、不同于慢性牙周炎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