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DNA在不斷受到紫外線和其他環境因素的破壞,可以說人體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細胞發現和修復DNA損傷的能力。
UV 損傷DNA結合蛋白(UV-DDB)是一種重要的DNA修復蛋白,負責“校讀”紫外線造成的DNA結構損傷。UV-DDB發生突變與著色性干皮病(XP)有關,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無**常修復日光造成的損傷,很容易發展為皮膚癌。現在,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析了這種蛋白的具體作用機制。這項研究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匹茲堡大學的Bennett Van Houten教授介紹到,當UV-DDB結合到DNA損傷位點時,就會發出需要修復的信號,招募其他分子機器來修復DNA。
“我們的新研究顯示,UV-DDB沿著DNA鏈滑動時,能與DNA 發生短暫結合。當損傷位點存在時UV-DDB會停留下來,但如果DNA沒有受損,UV-DDB就會繼續向前,”Dr. Van Houten說。“這種蛋白遇到紫外線造成的DNA損傷后,會做出相應的構象變化,形成而聚體與DNA受損位點緊密結合。而這會引起其他修復機器的注意。”
為了跟蹤單個UV-DDB分子的運動軌跡,研究人員給這種蛋白標記了發光的量子點,并在正常DNA鏈和UV照射DNA鏈上進行實時觀察。
此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與著色性干皮病有關的突變UV-DDB。著色性干皮病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每二十五萬人中就有一個患此疾病。著色性干皮病的患者對于紫外線的傷害最為敏感,因為他們無法有效修復紫外線造成的DNA損傷。這種疾病難以治愈,而且很容易發展成為皮膚癌。
研究人員發現,突變UV-DDB分子依然能夠結合DNA。但這種蛋白在遇到DNA損傷后會繼續沿著DNA滑動,而不是留在原地并發出需要修復的信號。
“我們可以把XP相關的UV-DDB復合體看作是一輛剎車失靈的車,它們在DNA上停不下來。”Dr. Van Houten說。“UV-DDB是紫外線損傷的重要控制機制。這一過程出現障礙,UV誘導的DNA錯誤就會累積下來,最終促使正常細胞發生癌變。”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