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認為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的下尺橈掌側韌帶、下尺橈背側韌帶是下尺橈關節穩定的基礎因素。但也有人認為由于腕關節的其他軟組織結構存在,單獨切除下尺橈韌帶或三角軟骨盤并不造成下尺橈關節的不穩。但以上觀點只是通過尸體實驗得出,臨床上尚未證實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TFCC)和急性下尺橈關節不穩是否存在聯系。一些學者認為在橈骨遠端骨折手術固定時如發現下尺橈關節不穩,則應修復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
韓國的Jae K. Kim進行了一項對比研究,結果發表在2013年12月的JOT雜志。研究目的:1)了解TFCC損傷和術中下尺橈關節不穩的關系。2)判斷術中下尺橈關節不穩對掌側鋼板固定并制動4周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影響。
患者納入標準:嘗試一次閉合復位后影像學上不能接受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影像學不能接受的標準為以下一項或多項指標:背側成角>0°,掌側成角大于20°,關節面臺階>1 mm,軸向短縮大于3 mm.排除標準:不肯接受手術的,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0歲,曾有腕部手術,雙側橈骨遠端骨折,開放性骨折,伴有尺骨頸骨折。
在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之間,84例患者(女性49例,男性35例,年齡范圍18-60歲,平均年齡45歲)完成手術及術后1年的隨訪進入本次研究,根據AO分型對骨折進行分型。
橈骨遠端骨折經掌側入路進行復位固定,使用2.4 mm系統掌側鎖定加壓鋼板。橈骨遠端骨折固定后,通過下尺橈關節應力實驗來判斷術中是否存在下尺橈關節松弛。根據下尺橈關節松動情況,將患者分為穩定組和不穩定組。對伴隨的尺骨莖突骨折不進行處理。通過腕關節鏡檢查是否存在TFCC損傷。不穩定組患者在術后給予前臂旋后30°糖夾式石膏固定4周,穩定組患者術后則用短臂夾板固定4周,去除外固定后兩組患者在短臂支具間斷保護下進行2周的腕關節功能鍛煉。
臨床評估:術后12個月時評估患者腕關節功能、腕關節疼痛以及是否存在下尺橈關節的持續疼痛。通過測量握力、腕關節活動范圍、改良Mayo關節評分、DASH評分來評估腕關節功能。腕關節疼痛則通過視覺模擬評分表來測量。行尺橈關節應力實驗或者前臂旋轉時出現腕關節疼痛或不適則被認為存在下尺橈關節疼痛。
影像評估:術后及術后12個月進行腕關節正側位X線檢查,測量掌傾角、尺偏角以及尺骨變異。
研究發現:19例患者(22%)屬于不穩定組,另外67例屬于穩定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沒有差異。根據AO分型,不穩定組中A型3例C型16例。穩定組患者A型17例B型4例,C型44例。84例患者中有25例伴有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而這25例患者中有8例屬于不穩定組。59例沒有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的患者中11例屬于不穩定組。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并沒有增加術中下尺橈關節不穩定的發生率。
關節鏡檢查情況:53例患者伴有急性TFCC損傷,其中不穩定組19例,穩定組34例,具有顯著差異。根據TFCC損傷Palmer分型,不穩定組患者中IB型損傷的發病率明顯較高。25例伴有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的患者中有19例存在TFCC撕裂。59例無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的患者中有34例存在急性TFCC撕裂,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和急性TFCC損傷并無聯系。
臨床結果:兩組患者腕關節各方面功能及疼痛等方面在術后12個月時未發現明顯差異。只有不穩定組有一例患者存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下尺橈關節持續疼痛,但患者拒絕進一步治療。
本次研究發現所有術中下尺橈關節不穩的患者均存在TFCC損傷,其中IB型損傷發生率最高。但是有一半存在TFCC損傷的患者,并沒有出現下尺橈關節不穩,這提示并不是所有的TFCC損傷都會帶來下尺橈關節不穩。因此作者認為:下尺橈關節不穩并不影響進行了掌側鋼板固定并術后制動4周的橈骨遠端骨折病人的腕關節功能。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