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心血管疾病(CVD)已經成為主要的死亡原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糖代謝異常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最新發表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約1.139億人。然而,近年發表的臨床研究及市場調研均表明,我國心內科臨床醫師對血糖異常的重視程度不足,大量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謝異常的患者未被診出。
為提高心內科醫生對血糖管理的重視,作為國內最重要的心血管科研及臨床學術交流平臺,長城會始終關注并推動心血管疾病與糖代謝異常的研究。已成功舉辦了13屆的血糖論壇,旨在通過介紹當前國內外相關領域前沿學術資訊促進心血管領域血糖代謝異常的研究和臨床進步,現已成為重要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
20131ESC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心血管疾病防止指南更新要點解讀
今年9月,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合作推出了新版《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
新版指南明確指出,糖耐量受損(IGT)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容忽視,血糖升高與血管病變呈連續性,后者始于IGT階段。流行病學調查與臨床研究結果均表明,IGT人群的心血管風險與餐后血糖水平呈線性相關,但與空腹血糖水平相關性不明確。因此,IGT人群積極控制餐后血糖非常重要。
對于已診斷為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新版指南推薦了3類降糖藥物:胰島素供應劑、胰島素增敏劑和葡萄糖吸收抑制劑。新指南建議血糖控制應該個體化,此外,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應對血壓、血脂等風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
餐后代謝管理在心血管疾病綜合干預中占據重要地位
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餐后血糖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餐后代謝狀態是心血管事件的一個獨立預測因素,糾正餐后代謝紊亂將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研究表明,餐后血脂、血壓變化對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與空腹血糖比較,餐后血糖對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響作用更明顯。故餐后血糖、血脂及血壓異常變化應作為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險因素來加以認識和控制。
有研究表明,阿卡波糖可通過抑制氧化應激達到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實現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的目的。
門診CAD患者進行血糖篩查的優化路徑探索
目前我國心內科醫生對經治患者糖代謝狀況篩查以及干預重視程度不足。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門診高血壓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篩查率低至5.4%,因此,目前亟需將心內科糖尿病診治流程和操作方法系統化、規范化,提升心內科臨床醫生血糖管理的意識,及早預防、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在冠心病(CAD)和高血壓患者中進行的一項糖代謝異常門診篩查流程及現狀調查納入了7757例患者,先行空腹或隨機血糖初篩,再行OGTT篩查。從患者對檢查的依從性和成本兩方面考慮,選擇OGTT作為篩查工具是臨床中的可行方式。研究結果顯示,隨機血糖正常的CAD患者中,部分存在糖耐量減低。因此,為降低糖尿病患者及IGT人群的漏診率,建議將OGTT篩查推廣到所有確診CAD患者中。
本次血糖論壇不僅帶來了最新的國際學術成果,還對優化心內科血糖管理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新版歐洲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心血管疾病指南為心內科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診療指導,也進一步明確了早期、個體化以及綜合管理的策略。對異常餐后代謝的管理,未來可能成為預防或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個新策略。心血管領域血糖管理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輝煌的歷程,但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血糖論壇仍將繼續推動我國心內科血糖管理研究的進程,開創未來心血管疾病診療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