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頸椎區域的解剖特點,手術的危險性也較高,所以使得枕頸區疾患的手術治療開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20年來對上頸椎疾患,包括各種傷患引起的寰樞椎骨折脫位、齒狀突U型骨折、枕頸部畸形等施以各種外科治療,手術的方式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術中及術后早期雖可出現各種并發癥,但其發生率4%以內,與下頸椎手術之并發癥發生率基本相似。
術后早期并發癥及其處理原則
(一)神經損傷
神經損傷是上頸椎手術治療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脊髓損傷的后果較嚴重,由于此處為呼吸及心跳中樞,如損傷脊髄多數患者有生命危險。其發生原因,除術中直接誤傷外,尚應注意在全麻下,由于后頸部肌肉松弛,當擺放**時較之一般病例更有可能引起袞樞間的移位,致使脊髓損傷。除脊髓損傷外,喉上神經損傷、舌下神經及脊神經根亦可損傷,文獻上均有所報道。此類損傷重在術中仔細操作。
(二) 血管損傷
此是上頸部手術的另一較易發生的并發癥;在 頸部血管損傷中,以椎動脈損傷最為常見。
手術中出現椎動脈損傷時,建議應根據以下原則處理:
1. 立即予以壓迫止血,予以骨蠟封閉骨孔。
2. 如對側還未行螺釘固定,則應停止繼續行內 固定,或改變手術方案。
3. 如為螺釘孔內出血,立即將螺釘擰人。
4. 如不能有效止血,則應在臨時止血、糾正休克 的情況下通過DSA予以血管栓塞,這是目前認為較為可行的方法。
5.文獻上雖有對損傷的椎動脈予以修補的報道,但由于椎動脈的解剖特點,操作起來相當困難。 單側椎動脈結扎,也是處理椎動脈損傷的方法之一。
(三)感染
上頸椎手術,特別是經口咽人路的手術,術后感 染發生率較高,尤其在早期,,如不切開軟腭,則可降低一半。對感染主要是預防,包括:
1.術前進行口咽部凈化處理積極檢查治療口咽部炎癥,以含漱液清洗口腔,抗生素霧化呼吸道,給手術提供一個無炎癥灶的安全、潔凈的環境。
2.術前氣管切開其目的是建立口咽外氣道,使氣道與切口避開;術野嚴密消毒,術中細致規范操作,減少局部創傷。
3.術后注意呼吸道護理主要是術后24小時 內應有專人負責吸痰。
4.術后鼻伺管營養5?7天。
5.注意全身營養及能景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6.適當應用抗菌素。
(四)術中其他損傷
1.食管損傷是頸前路手術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術中操作粗糙、誤傷或器械壓迫所致,亦可見內固定物刺傷。只要術中仔細操 作,可以避免。如一旦出現食管漏,則應予以充分引流,經胃管給予營養,同時予以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待局部炎癥控制后再予以食道修補。
2.硬膜撕裂臨床上亦較多見, 對于頸部手術引起腦脊液漏的處理原則一般認為:
(1) 腹側手術出現之腦脊液漏:術后囑患者于仰臥位。
(2) 后路手術出現腦脊液漏:囑患者于俯臥位,盡可能不講話、不咳嗽,一般1周后可愈合。
(3) 抗感染:選擇合適的抗菌素,并加大劑量,以防蛛網膜下腔的感染。
減少上頸椎手術中早期并發癥的關鍵在于對應用解剖的熟練掌握,同時還需要對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上頸椎手術,由于其解剖結構的特點,手術的危險性較大,特別是需要內固定的手術。加之上頸部疾患常常伴有解剖結構的變異,更增加了上頸椎手術的風險性與難度。開展此類手術必須具備一定的醫療設備,除C臂X線機是最起碼的條件外,術中誘發電位監護,利用CT圖像與計算機輔助定位技術,上頸椎手術中引導裝置的應用等,均可使手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對于經口入路者應注意預, 防感染,充分的術前準備及妥善的術后處理甚為重要。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