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皰疹病毒(HSV)分為2型,HSV-1和HSV-2,是常見的病毒感染,常引起皮膚、口腔、嘴唇、眼睛及生殖器等部位反復感染。除了以上部位的病變之外,也可引起嚴重的感染,如腦炎或腦膜炎、新生兒皰疹,特別是HIV感染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損,常引起彌散性疾病。HSV-1與HSV-2均可感染口腔與生殖器,但HSV-1常引起齒齦炎、口角皰疹和角膜皰疹,而HSV-2常累及生殖器。HSV主要通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傳播,病毒常由皰疹破潰處向外大量釋放,造成疾病的傳染。
引起腦炎的單純皰疹病毒,通常是1型。HSV-1型病毒性腦炎雖然少見,但病情嚴重,是世界各地散發性、致命性腦炎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其臨床表現已急性發熱、、頭痛、癲癇發作、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和意識受損為特征。盡管有針對性的抗病毒治療,但常因診斷不及時,延誤治療時機,仍是一種危害很大、并發癥多、死亡率高的疾病,臨床要引起重視。以下,通過對相關指南的解讀,闡述一下該病的臨床診治問題。
1、流行病學
在疾病報告網絡資料齊全的美國,每年約有2萬例病毒性腦炎,大約10%-20%是HSV-1型腦炎。發病年齡見于各年齡段人群,其中1/3的病例是兒童和青少年。我國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少,但從散見的報告和病例分析資料可以看出,HSV-1型腦炎并非罕見。幾乎所有的非新生兒皰疹性腦炎都是由HSV-1引起,而新生兒則可能由HSV-1和HSV-2引起。
2、發病機制
HSV-1通過三種途徑入侵中樞神經系統(CNS):原發感染者通過三叉神經和嗅神經束、復發HSV-1感染多由于病毒活化和激動后播散、部分患者潛伏在CNS的HSV-1原位激活引起。HSV-1感染CNS的壞死部位一般發生在大腦顳葉,其臨床表現與受損區域是一致的。HSV-1感染CNS引起的腦損傷,多由免疫介導,不過具體的機制,還不是完全了解。
3、臨床表現
HSV-1腦炎引起的局灶性神經病變常為急性,時間在一周內,這些癥狀包括:精神狀態和意識的改變、失語、共濟失調、局灶性顱神經功能缺陷、輕度偏癱、言語障礙、局灶性癲癇發作等。9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上述癥狀中的一種,且伴有發熱。其他臨床表現包括:大小便失禁、無菌性腦膜炎、局限性皮疹、吉蘭-巴雷綜合征等,恢復期可有理解能力下降、言語錯亂、自發性言語、記憶力受損和情緒失控等表現。一些行為綜合征,也被認為與HSV-1腦炎有關,如輕度狂躁(表現為情緒高漲、過度活躍、睡眠需求減少、夸張的自負和**亢進等)、**綜合征(表現為精神性失明、正常的憤怒和恐懼反應缺失及性活動增加等)、不同的遺忘。
4、輔助檢查
腦脊液(CSF)檢查一般淋巴細胞增多、紅細胞數量增多及蛋白質水平升高。影像學上,MR提示顳葉異常是HSV-1腦炎最有力的診斷依據之一。腦電圖檢查,有80%的患者可同現局灶性腦電圖檢查異常,通常為受累區域顯著的間歇性高振幅慢波,不過特異性不強。
5、診斷依據
HSV-1腦炎確診的金標準,是通過PCR檢測到腦脊液中有單純皰疹病毒脫氧核糖核酸,該檢查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一般疾病早期即可呈陽性。腦活檢通常用于不明原因腦炎死亡的檢查。CSF中HSV-1抗原抗體檢測,對早期診斷并沒有很好的幫助,抗體一般10天至兩周后才呈現陽性。病毒培養還沒有投入臨床使用。
5、核心治療
HSV-1腦炎是一種嚴重的CNS感染,即使在疾病早期積極治療,仍有2/3的幸存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神經系統后遺癥。所以,一旦考慮HSV-1腦炎,就應該立刻予以抗病毒治療,以靜脈給予阿昔洛韋為首選,用量為每8小時一次,每次10mg/kg,不推薦口服治療。治療的療程一般14-21天,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用量。用法是加入大量液體緩慢靜脈輸注,以預防結晶尿和腎衰竭。其他綜合治療,參考病毒性腦炎的有關資料。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