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臨床上遇到了三例患者,急性腦梗塞,最后發現病因是頸部動脈夾層,也查閱了一下文獻,現在來總結一下。
先看一例最近遇到的病例
年輕男性,大學生,既往身體健康,此次因為“突發頭痛、右側肢體無力8小時”院,患者8小時前晚飯后突然出現輕微頭 痛,去學校醫務室量量血壓、體溫正常,未在意,回到宿舍后自覺右側肢體有點使不上力,但程度輕,自以為是累了就睡覺了,第二天早上5點左右醒來發現右側肢體不能活動,頭痛明顯,由學校送來,但是頭顱CT未見異常,急診做了頭顱MRI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急性腦梗,考慮患者年輕,又沒有其他病史及家族史,病因不明,追問病史,發病當天下午有打籃球,故不排除夾層,查頭頸部MRA提示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閉塞,后查高分辨MRA證實為頸內動脈夾層(雙腔征)。
在所有卒中人群中,頸動脈夾層所致卒中僅占2%,而在青年人卒中患者中,頸動脈夾層所致卒中占比高達8%~25%。陶媛等[1]觀察了161例頸部動脈夾層的患者,發現有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有77例,占了47.8%。《中國頸部動脈夾層診治指南2015》對頸部動脈夾層做了詳細介紹[2],現歸納如下:
1、頸部動脈夾層以中青年多見,通常缺乏常見的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但創傷是發生頸部動脈夾層的重要危險因素。某些很平常的活動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如咳嗽、擤鼻涕、頸部**及某些體育活動等。頭部過度旋轉后仰可引起血管內膜撕裂,導致夾層的發生。是引起年輕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
2、頸動脈夾層和椎基底動脈夾層引起的常見臨床表現如下:
1)頸內動脈夾層:約50%~95%頸內動脈夾層患者出現腦或視網膜缺血性癥狀。臨床癥狀與病變血管部位有關,可表現為肢體無力、言語不清、黑矇/視力減退、口角歪斜、復視等,嚴重時可致昏迷。缺血癥狀常在頸部疼痛數分鐘或數周后出現,但一般不超過一個月。
2)椎基底動脈夾層:典型的椎動脈夾層可表現為在后頸部或頭部疼痛之后出現的后循環缺血癥狀,通常在誘因和發病之間有2周的間隔時間。患者還可出現腦干(以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常見)、丘腦、顳頂葉和小腦半球受累的癥狀。另外頸段脊髓癥狀是椎動脈夾層不常見但不容忽視的并發癥。
頸部動脈夾層的診斷很大程度上依賴醫學影像學技術的運用,包括超聲、CT、MRI及DSA。影像學檢查除了可以發現頸部動脈夾層導致的繼發改變外,如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形成、血管狹窄/閉塞外,還可以提供如動脈血管壁結構等具有特異性的診斷信息,可以極大提高頸部動脈夾層診斷的特異性。
2.抗栓治療
在頸部動脈夾層形成的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I,B)。
頸部動脈夾層患者出現伴大面積腦梗死、神經功能殘疾程度嚴重(NIHSS評分≥15)、有使用抗凝禁忌時,傾向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果夾層動脈出現重度狹窄、存在不穩定血栓、管腔內血栓或假性動脈瘤時,傾向使用抗凝治療(III,C)。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