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改大膽試水“醫藥分開”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深水區,“醫藥分開”是深水區中的“百慕大”。北京市統籌謀劃醫改全局,重點突破醫改關鍵難題,大膽試水“醫藥分開”,創造性地研究提出醫事服務費制度,創新機制體制,實施政策聯動,確保“醫藥分開”改革順利推進。
醫藥分開試點以來,取消了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全部藥品實行進價消瘦,切斷醫院收入與藥品收入的利益聯系。將藥品消瘦與診療服務統一為醫事服務項目,把醫院藥品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收入轉換為醫事服務費,在醫院收入不減少的前提下,使醫院收入來源從三項變為兩項,即醫療、藥品、財政補助變為醫療服務收入和財政補助,使醫院和醫生從“賣藥”轉向“賣服務”。
普通門診、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知名專家門診的醫事服務費標準分別確定為42元、60元、80元、100元,適當拉開了價格差距,合理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用價格杠桿引導患者合理分級就診。
按照“保基本”的原則,四個標準門診醫事服務費全部由醫保報銷40元,醫保患者個人支付分別為2元、20元、40元、60元。占門診總量80%以上的普通門診患者每次個人支付僅2元,再加上取消藥品加成,個人負擔明顯減輕。
“醫藥分開”與其他改革措施配套推進
2012年,“醫藥分開”與其他改革措施配套推進,特別是與改革醫保付費機制、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制度同步進行。
今年以來,北京市在友誼醫院、朝陽醫院、兒童醫院,進行法人治理運行機制改革試點。通過實行理事會制度、院長負責制和監事會制度,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市醫管局任命醫院總會計師,并派駐監事對醫院運行進行監督。同時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制度,探索全員聘用、合同管理的靈活的用人制度,實行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全市公立醫院改革方案要求,市醫管局圍繞社會評價、運行效率、發展實力和內部管理4個維度,設立了包括患者滿意度、藥占比、預約掛號率、醫生日均門診接診數量、平均住院天數、診斷符合率、抗生素使用不合格發生率、院內感染發生率、次均費用增長率、醫療糾紛發生率、成本控制率等11項核心指標的績效考核體系,統一對市屬醫院進行考核評價。考核結果與醫院的財政補助和醫院領導職務任免掛鉤,若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理事長將被免職。
同時,北京市開展醫保總額預付和按病種分組付費試點,通過實行“結余自留、超支分擔”的定額管理模式,推動醫院規范醫療行為、主動控制醫保費用的積極性。同時,醫保部門會同衛計委門健全監督考核體系,在全市各公立醫院建立了醫生工作站,運用電子信息手段對所有醫生處方進行實時監督,防止過度醫療、濫用抗生素或推諉病人、治療不到位等現象發生。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以來變化喜人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以來,試點醫院主動參與改革,積極探索創新,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模式都發生了變化。
按照試點方案的要求,友誼醫院、朝陽醫院成立了理事會,理事長為醫院法定代表人,由市醫管局任命,接受市醫管局的考核。理事會是醫院的最高決策機構,下設醫療質量管理、學科建設管理、經濟運營管理等專業委員會。執行院長由理事會任命,負責按照理事會的決策組織醫院的具體運營管理,接受理事會考核。市醫管局派駐監事和總會計師,對醫院運行進行監督。在決策上實現了“三個變化”:
醫藥分開進一步強化合理用藥,完善規章制度,加大處方點評力度,深化抗菌藥物專項整治,結合績效考核標準進行專項檢查;加強患者用藥指導,成立個體化用藥指導中心,發放“藥師友情聯系卡”、開設“藥師網”,方便患者用藥咨詢;強化合理用藥信息化管理,方便臨床醫生查詢用藥信息;建立合理用藥監測指標,積極推行合理用藥決策機制。
醫院規范診療行為和用材、檢查的管理機制,發揮信息系統優勢試行并逐步推出門診電子病歷和協議處方,規范醫療行為;建立門診病歷提供患者個性化服務,開具健康教育處方,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
改革后,一部分常見病患者有效引導到了普通門診就診,專家掛號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實行患者分時就診,為預約患者分配獨立的候診時間,患者持有效身份證件在醫院任意收費處即可取號、繳納醫事服務費,避免大量患者高峰期集中取號或候診,改善門診區域環境,減少患者在院逗留時間。發揮區域醫療資源一體化的網絡作用,促進慢病和長期用藥患者向社區分流。
數據顯示,試點醫院的門診藥占比、次均費用、次均藥費和住院患者例均費用等指標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趨勢平穩、效果持續,實實在在減輕了患者的負擔。試點醫院的問卷調查都顯示:85%以上患者能接受醫事服務費的價格,82%以上的患者對醫生的服務能力滿意,并認為看病溝通時間比以前長了。
作為醫院的最高決策機構的理事會,負責醫院的改革與發展的重大事項決策。理事會包括理事長、執行院長、職工和專家代表等5位內部理事和社會賢達、服務對象和本地社區居民代表等4位外部理事,他們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參與決策,使決策更加科學。
外部理事的介入,打破了醫院原有完全由醫院內部人員做主的相對封閉的決策模式,向更加主動開放的模式轉變。尤其是外部理事作為服務對象代表,完全來自醫院外部,而且零薪酬履職,更加能夠保持決策過程的獨立性,使決策更加客觀。
在取消藥品加成和醫保總額預付制度的共同作用下,醫院藥品消瘦從收入變成成本。過去藥價越高醫院收入越高,現在藥價越低醫院收入越高。醫院由關注創收轉變為關注有效控制成本,想方設法降低藥品和耗材價格。醫院采取“陽光采購”、通過財務預算管理軟件的應用來全面加強監管,有效降低了醫院運營成本。
友誼醫院在全院1350多名護士中,核定出79個護理單元,梳理了625個護理崗位,為每個崗位明確崗位說明書、準入標準及難度系數,一人多崗,按崗取酬,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體現了護士技術價值。護理團隊開展小革新、小發明82項,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貼心服務。
友誼醫院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作為醫改工作的著力點,醫院積極轉變服務理念,改造就醫環境,改善就醫流程:在門診大廳設立門診服務中心,采取門診“大堂經理”負責制,與各樓層的分診護士、導醫建立“無縫”鏈接,使患者在醫院所處的全部環節都得到關護;在門診開設固定窗口實現24小時預約掛號,實行復診預約與預約病人優先就診以及“社區預約優先”,將服務向社區延伸,與二級醫院、社區服務中心建立區域醫療合作新模式,實現雙向轉診,群眾感覺就醫便利程度明顯增強。
82%以上患者對醫生服務能力滿意
試點醫藥分開五個多月以來,試點運行總體平穩,患者感到花錢少了,服務好了,專家號好掛了,醫務人員心氣順了,積極性高了,社會反響良好,達到了“患者負擔不增加、醫務人員受鼓舞、醫院發展添活力”的預期效果。
醫藥分開進一步強化合理用藥,完善規章制度,加大處方點評力度,深化抗菌藥物專項整治,結合績效考核標準進行專項檢查;加強患者用藥指導,成立個體化用藥指導中心,發放“藥師友情聯系卡”、開設“藥師網”,方便患者用藥咨詢;強化合理用藥信息化管理,方便臨床醫生查詢用藥信息;建立合理用藥監測指標,積極推行合理用藥決策機制。
醫院規范診療行為和用材、檢查的管理機制,發揮信息系統優勢試行并逐步推出門診電子病歷和協議處方,規范醫療行為;建立門診病歷提供患者個性化服務,開具健康教育處方,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
改革后,一部分常見病患者有效引導到了普通門診就診,專家掛號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實行患者分時就診,為預約患者分配獨立的候診時間,患者持有效身份證件在醫院任意收費處即可取號、繳納醫事服務費,避免大量患者高峰期集中取號或候診,改善門診區域環境,減少患者在院逗留時間。發揮區域醫療資源一體化的網絡作用,促進慢病和長期用藥患者向社區分流。
數據顯示,試點醫院的門診藥占比、次均費用、次均藥費和住院患者例均費用等指標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趨勢平穩、效果持續,實實在在減輕了患者的負擔。試點醫院的問卷調查都顯示:85%以上患者能接受醫事服務費的價格,82%以上的患者對醫生的服務能力滿意,并認為看病溝通時間比以前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