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VCAM-1 Promotes Osteolytic Expansion of Indolent Bone Micro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by Engaging α4β1-Positive Osteoclast Progenitors”的文章,揭示了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VCAM-1)在癌癥轉移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出這一因子也許能作為一種防止骨轉移復發的靶點。相關成果公布在癌癥研究權威刊物《癌細胞》(Cancer Cell)上,并被作為亮點文章特別推薦。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康毅濱博士,其早年畢業于復旦大學,2000年獲得杜克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之后曾在紐約曼哈頓的史隆。凱特琳癌癥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任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副教授。今年康毅濱博士榮獲了2011年維爾切克創新獎(Vilcek Prize for Creative Promise)生物醫學獎,這是中國大陸出生的科學家第一次獲此獎項。
乳腺癌患者在乳房切除手術數年后,常常出現局部復發或者遠處轉移(distant recurrence),因此理解這種休眠后轉移復發的機制,對于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優化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個骨轉移休眠模型,從而揭示了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異常表達在促進轉移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也提示研究人員,VCAM-1也許可以作為一種防止骨轉移復發的靶點。
V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之一,廣泛存在于活化內皮細胞,平緩肌細胞、骨髓基質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集成纖維細胞等表面。這一因子在1989年被首次鑒定,分子量為100KD。其生物學作用包括參與調節炎癥反應,細胞和組織的分化、發育、免疫應答以及參與淋巴細胞歸巢等,再循環及腫瘤的擴散,轉移等。
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能通過NF-kB通路的部分信號激活VCAM-1的表達,促進微小的轉移灶轉變為明顯轉移。VCAM1并且借助于整合素a4b1與之的相互作用,聚集單核破骨細胞祖細胞,提高局部破骨活性,從而啟動骨轉移的惡性循環。
進一步實驗還證明針對VCAM-1和α4的抗體能有效的抑制骨轉移擴增,以及保護骨結構,這些研究數據都提示研究人員,VCAM-1也許可以作為一種預防和抑制骨轉移復發的靶點。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